故乡的水作者‖行者
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生命才会生生不息。
江南多水,北方缺雨也缺水。
在陇中会宁,人们传统吃水靠的是收集天上下的雨水,因为十年九旱,常常出现水贵如油的窘迫。所以那保证吃水的水窖,无疑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创举。在当地群众的眼中,简直是个聚宝盆。
我不知道是谁最初“创作”了水窖——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这种就地取材的原始创造,丝毫不亚于一项重大的科技发明!
打水窖先要挖出窖胚:上半部分呈瓦罐状上小下大,下半部分与上半部分呈相反的形状上大下小,上半部分是“旱窖”,能够保持一定温度,冬天不致冻裂。而夏天则因深厚而清凉。下半部分装水的部分是主体工程,需要几道工序,大概是先在窖壁挖出一排排密密麻麻排列整齐的拳头大小的“小眼”,然后浇水渗透并填入当地挖来的硬土、红土、mimi石混合的三合土,然后用锤子打实——小时候,常常听到大人们打窖的声音,砰、砰、砰——那柄砸天打地的锤子,在父辈们挥汗如雨的抡动中,在苦涩而不乏豪放地击打中,将对命运的不屈与坚韧深深地打在*土地上也打在我的心坎上,和着艰苦而辛酸的生命旋律共振!那时候,我惊叹于大人身上总有一种让我敬畏的神奇力量,总在不经意间涌现出来,一次又一次地叩击我幼小的心灵。他们会拉着架子车一天徒步走几十公里的路去磨面,他们会从早上五点起床,几乎不休息,一整天的拔麦子拉麦子等高强度劳作,他们总有使不完的劲,流不完的汗水。我明白,正是这种力量,造就了我们有吃有喝的日子。也伴着父辈们出门“闯生活”的故事,我遥想着外面世界的宽广与博大,冥冥地感知着生命的伟大与神奇,在青草和小鸟们的相伴中,快乐健康地长大!
在贫穷的年月里,农民们基本的吃穿用度,都是取之于天地,有了水窖这个宝贝,就可以将天上之水收入“囊中”。而集水的过程,自然充满了渴盼与喜悦。绵绵细雨中,看着涓涓清流流入窖中,是最让农人们的眉目眼睛充满笑意的时刻。窖水经过自然的净化,澄澈透亮,甘甜清爽——这种感受是在参加工作之后回味出来的,因为县城缺水,市民当时饮用的自来水中掺杂了苦咸的地下水。
其实,下雨天也是上天赐予孩子们最美妙的顽乐时间,因为雨天不能干活,可以让孩子们挥洒天性中的自由,泥脚泥裤,尽情地在雨中切身感受大地慈爱的抚摸!而“发”雨,也是大山里孩子们最渴盼的一件事情。眼看着山头的乌云越来越厚,越来越黑时,人们赶紧把羊儿赶进圈,匆匆忙忙扫净院落,仔细察看水窖的进水渠道是否通畅——这种天气在麦*六月天最为常见。而每当此时,大人们的内心其实极为矛盾——既盼雨但又怕盼来的是暴雨特别是怕冰雹。“山雨欲来风满楼”,伴着哗的一道闪电,隆隆的雷声传来了,孩子们屏声静气,既兴奋又害怕,而当那瓢泼大雨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母亲又满怀担心地高声大喊,“白(暴)雨过去了……”,那悠长的声音,在岁月的深处的疾风暴雨中显得那样微弱无力,但却又是那样的清晰而具有穿透力,让我感受到一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我相信,母亲的喊声得到了老天爷的怜悯,因为不久,雨点真的小了,我的内心竟然有些失望。
窖自然很快放满了,赶紧堵住了进水口。大雨过后,大山的中间腹部山渠里,汇聚的混浊山水冲进了山脚的滩地里。很快,一块地的边缘冒起了水泡,继而地埂被水冲开了缺口,水流到了下一块地里,依次欢快地冲刷而下,一块接一块的。一场大雨过后,往往一个山弯被水漫了个遍,而且冲开了不少地坑。但人们还是很高兴,因为滩子地里漫了水,预示着明年的收成——农民,从来都不怕辛苦的。雨停了,整个山弯里,到处是哗哗哗的水声,大人们都匆忙跑向自家可以进水的滩子地里去查看,补埂堵水。而我们,早已经跑到了村前的河岸上——去看河里涌下水的威势。
道家塬与鹿儿塬是会宁北部头寨与新庄所在的紧邻的两道塬,两塬中间的一道沟就是武家沟。沟中间是一条河,名曰沙河,是祖厉河的支流。河是旱河,平常被作为通向外界的一条交通要道,在夏季,常常被洪水冲毁。而下大雨发洪水,是最动人心魄的了——武家沟的后沟以下,群山间流下的水由少积多,由小聚大,顺着河床奔涌而下,到我们村所在地段时,即便远观也颇具声势。据老人说,“水头”可以在几里外把人打倒呢!我有点不信,但看到那似乎来自九天呼啸而下排山倒海的水的气势,也的确骇人,心中竟有些怯怯的。此刻,整个天地之间,伴着山洪,“天上”的水声及轰轰的山崖回声,到处是水的世界,好象在演奏一曲威武雄壮的进行曲,让人激动,让人亢奋。大雨过后,偶尔出现的那一轮彩虹,则如那儿时的梦幻,如奶奶所讲月亮里面的玉兔一样,永远悬挂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有时候,上游的群众受了灾,河道中会冲下木头等物,而到水势逐渐减弱之后,村人们开始捞浪(烧炕用的水上漂流的杂物)又是一道贫穷生活里见缝插针的风景。
关于捞浪,还流传着一则充满机智的幽默笑话呢,据说,中堡社有个村民,因其机灵玩皮,撒谎有术,常哄得大家晕头转向,村民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烂猴”,就有这么一天,天空刚响过雷但本社附近没下雨,村民A遇见烂猴故意开玩笑说,“烂猴”,你今天能把我哄(骗)信,我就真服你了,那烂猴随口便说,“哎,你看,大家都到河里捞浪去了,我也要抓紧去捞浪,还那有心思和你开玩笑呢”!村民A一听,急忙回家取了工具去捞浪,但直到走近河里,看见干裂的河床,才知上当,又气又恼又失笑!
整个沙河大概有三十公里左右的路程吧,要数泉坪地段最有诱惑力了。因为此地有山有水有传说,还出土了距今三百万年的猛犸象化石。山与水都颇具诗情画意,山曰凤凰山——如凤凰展翅的一座山,据说下面有煤碳或有石油。而那一眼泉,也许是泉坪得名的原由。四季清澈透明的泉水,叮叮咚咚从岁月深处奔涌而来,不知响过了多少人的记忆!泉水虽苦咸不能饮(在冬季,实在缺水的时候,我们也曾打了泉水结成的冰块,运回窖里,等融化之后,暂度难关呢。现在想来,经过那样几层吸收碱的过程,水的矿化度一定是减了不少)。在十年九旱的气侯条件下,却是牲畜的救命水。正午时分,方圆的牲畜成群结队地前来饮水。炎炎烈日下,牲畜的喝水声,牛羊的欢叫声,青蛙的呱呱声,拉水的嘈杂声和孩子嬉水的笑声,共同演奏着一曲独特的交响曲。在干旱严重的年景,我们作为值日生也偶尔会到河里抬水洒地,如果能顺便捞上几条小鱼,那便是不小的收获了。也是在泉坪河段有池名曰鸳鸯池,还有黑池。关于黑池,乡人张克靖先生写了一篇会宁八景之一《黑池灵湫》的散文,并附了几张照片,图文并茂,考证论辩娓娓道来,入情入理,引人入胜,连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也因此对于此山此水,别有一番认识,更动了一探究竟的念头。我问及叔父们,那池至今亦叫黑池,而且有着他们津津乐道的神秘传说,而今,再加上猛犸象化石的出土地,“黑池灵湫”无疑更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当之无愧为会宁之一景!还有那鸳鸯池,浪漫的名字背后隐藏着多少的神秘。只是地僻路遥,恐难吸引如今享乐惰性的人们。然而世之佳景绝景,无不在僻远之处!但愿一些渴望精神上得到不同感受的人,吃饱喝足之后到此一游,体验雄伟大山的精神,体验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体验曲径探幽之乐,倒不失为一件乐事,也是家乡的一件幸事。河里多石,特别是夏季发过洪水之后,河床里真可谓是怪石嶙峋,林立突兀,仿佛孔明先生的乱石阵,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重新将原路碾压出来。当然,现在新庄塬通了油路,新庄乡*府到泉坪也通了水泥路,但走沙河还是别有味道……
父母亲随我离开老家十多年了,但我感觉得到,岁月沉淀了的越来越深的乡愁,越来越让他们*牵梦绕。一年如果回不了一次家,住不上个三两个月,父亲总会不停地念叨。也鉴于此,当村里通知要拉自来水的时候,我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从实用角度来说,家中的四眼水窖如今两眼尚好而且窖里蓄满着水。但我感觉得到,母亲劝我别拉的言语之外,对于自来水还是希望拉的——知母莫过于子。父母亲对于水,肯定比我有着更深厚的感情,只不过是怕多花钱(一生的贫困养成的一种心理惯性,在子女面前,他们的心中只有付出和节约,从来没有享受的追求)。而我的心中,水的饮用功能倒在其次了,那种岁月深处对水的渴盼完全主宰了我的心理。一段时间以来,一种强烈的莫名的对家里拉上自来水的感受,弥漫着我的心身。当自来水通了的时候,我犹如一个孩子,充满了喜悦和兴奋。我忘情地让水流着,心中五味杂陈——这一股甘甜的自来水啊,你来自于九天之上吗?想起那一年又一年遇上大旱没水喝的时候,就要到十几里外运苦咸水:*日头下,在尘土飞扬中,拉着水的架子车吱扭吱扭的声音,仿佛穿过岁月的年轮从远古蹒跚而来的生命之音!还有那冬天,山上,路上,田野里,一个又一个的雪堆,那都是对水的追逐啊。什么叫苦,什么叫瘠,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知道!只要有水,心中便无苦,只有甜。所以,现在的老人都很感慨,时代变了,以前想都不敢想呢!那哗哗流淌的自来水啊——
然而,当我将水接通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有点尴尬的难题,父母亲不同意用自来水,怎么都解释不通,理由是窖水甜,都养活了多少辈人了——其实,我也释然。自来水还是窖水好用好吃,是另外一回事,老人的心中,那是一种深刻的记忆,是岁月刻在心中的血浓于水的一种生命的记忆,是无法言说的感情。让你突然用自来水加以否定,心理上如何能够接受!怎么可以用现代的东西否定传统呢,怎么可以用方便的东西否定历史和文化呢?于是乎,我也觉得,窖水香甜于自来水。好在,我拉自来水,原本就不完全是因为吃自来水。
故乡是一个人的诞生地,站在故乡的大山上,看着孩子们与大山的偶尔亲密接触,回想起儿时拥抱大山、与自然为伴的一幕幕生活,让人感慨万千。
乡愁是精神的回归,苦难是美好的记忆更是精神的良药。如果在小时候就有了自来水,生活衣食无忧,那会有这般刻骨铭心的记忆,有这般富有的精神食粮?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自来水、汽车、特别是手机为代表的信息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享受现代生活的美好。然而,回想过去,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缺衣少穿,但在内心深处却非常怀念那一个苦并快乐着的时代——生命的本真在于运动,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那是一个为了摆脱贫困充而不屈不挠的时代。尽管没有人希望回到过去,岁月也不会倒流,但不可否认,生活在如今幸福中的人们,也许苦难的体验和经历是一种缺失。我们回首过去,是为了弥补不足,点亮心灯。是为了继往开来,站在新的起点上,思考人生。生活的教课书上,到处写着辩证法,一件事,总有两面性的,得失之间,实难料定。没有苦难,那有成熟!就如我们的经历,虽然充满了苦的色彩,但我们品尝了苦尽甘来的滋味,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昨天是今天的历史。故人云:人生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如何脚踏实地的走好属于自己的一条独特之路,我们的经历让我们深明其中的道理,也在生活的知行中实践和体悟。但我们的下一代呢,故乡留给他们的是什么?我不知道,他们在课堂中理解得怎么样,在生活中又对苦难如何理解,对人生如何包容?故乡是一本教课书,故乡的记忆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样,承担着滋润和丰富灵*的重任,对我们是知音,对下一代是传承和教育。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命题,也许我们用不着杞人忧天,生命生生不息,下一代有下一代的迷惘与困惑,但脚下仍然是坚实的路,我们仍然为了活着而奋斗,为了更好的活着而追求。而下一代,仍然是一个生命和生活的接力棒,物质上的苦越来越不成问题,精神上的需求也许越来越突显。人类的哲人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探索,科学的进步与哲学的同步,人生永无止境,好在有了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不管路怎么难走,生活都将无限美好。
故乡的水,曾经是我心中的痛。
文章来源:“天南地北会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