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恢复榆林历史文化名城ldquo还水于 [复制链接]

1#

榆林历史文化名城-鼓楼论坛

恢复榆林历史文化名城“还水于城”的建议

王富春王旭

榆林,因其地多榆树,故名,又以木之茂在榆谷之阳,曰榆阳。以其为延安、绥德之保障屯戍,故镇曰延绥。当地俗称“驼城”,蒙人称“橐驼城”。榆林古城东依驼山,北瞰河套,南蔽三秦,地处大漠南缘,为全国保存较好的“六大”沙漠古城之一。

榆林古城在明洪武二年()为榆林庄,属绥德卫屯所。正统二年()为榆林堡,正统七年()始为榆林城。明成化七年()都御史王锐建置榆林卫,治榆林堡(今陕西榆林城),属陕西都司。成化八年()都御史余子俊于旧城北增筑城垣,置榆林卫指挥使司,成化九年()将延绥镇治由绥德移驻于此,延绥镇因此也称“榆林镇”,管辖长城沿线36营堡,榆林遂成为明朝九边重镇之一。在四川青神人余子俊的励精图治下,以后的蒙汉之间20年无战事。

清初仍沿明代旧制,境内所设卫堡及各砦塘*屯地仍隶属榆林卫、中路道。清雍正九年(),裁榆林卫改置榆林府,治所设榆林城。清同治年,由于甘回叛乱,榆林人民遭受战乱之苦。湖南耒阳人刘厚基平叛、惠民,榆林人民为其建德*牌楼,书20条惠民德*。民国时期,陕北道设于榆林,统辖包括延安在内的23县,陕西浦城人井岳秀统治榆林近20年。

年4月,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随张继率领的国民*中央慰问团到达榆林,慰劳抗日将士,兹后发表了散文《绿柳清泉的榆林》“榆林,控制伊盟,据应着绥远,掩护着延绥与宁甘;在沙漠里,城外有水,城内有泉,城内城外,绿树参天;……荒沙野水上还有这样的古镇雄关!长街十里,城扁街宽,坚厚的墙垣,医院,铺户家宅,都略具北平的局面!”

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建立榆林市,属陕甘宁边区榆林分区管辖。年榆林市、县合并为榆林县。年9月1日,榆林县改榆林市,属榆林地区管辖。年榆林撤地设市,原榆林市改为榆阳区。年12月8日,榆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年5月25日榆林卫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榆林古城周边主要水资源

(一)、榆林的河流

1、榆溪河,古称帝源水,宋代称明堂川,明代称为榆溪。发源于榆林市榆阳区小壕兔乡刀兔海子西的水掌泉,由北向东南,流经小壕兔、孟家湾、牛家梁、榆阳、刘官寨、鱼河6乡镇,在鱼河镇王沙坬汇入无定河,全长98公里,为榆阳区内最长的河流。

榆溪河由北向南从榆林古城西部穿过,是榆林市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被称为榆林的母亲河。历史上建设有多处灌溉工程,在榆林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2、榆阳河,源于榆阳区青云乡钟家沟村水掌泉,向西南在榆林城南入榆溪河,长5.6公里,常年流量0.35立方米/秒,流域面积4.5公里。

3、芹河,源于榆阳区芹河乡水掌村西,向东穿芹河乡地,在榆阳乡王家楼村东入榆溪河,长16.5公里,常年流量1.33立方米/秒,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

4、沙河,源于榆阳区榆阳镇纪家峁村西,向东在沙河口村东入榆溪河,长8公里,常年流量0.13立方米/秒,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二)、榆林的水库

1、红石峡水库

位于榆溪河红石峡原普济桥址,流域总面积0.45万平方公里,除去库区内上游三座中型水库控制面积,实控面积0.平方公里,总库容万立方米。

水库大坝雄居石峡中,年3月兴工,同年6月告竣。坝高15米,坝体为水泥浆砌青料石砌表面,内填水泥白灰浆砌砂块石。坝身深入河床石层两米。坝体下方建东西控制闸和放水闸各两孔。东放水洞马蹄形断面,出口联接北郊抽水站一级站进水闸,西侧接连发电站输水洞,国家投资17.96万元。现为榆林的水源地。

2、河口水库

位于白河上游河口村,流域面积0.14万平方公里,总库容立方米,设施灌溉面积0.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万亩。

水库坝体内为沙体,年8月开工,次年8月竣工。坝高12.7米,坝顶长米,顶宽8米,水库蓄水后,上游对蒙境部分农牧地有影响,经协商,年7月兴建溢洪道,次年11月完工。溢洪道为宽浅式,长米,最大泄洪量为75立方米/秒。国家投资万元。河口水库湿地,年8月6日被陕西省人民*府列入《陕西省重要湿地名录》,现成为了鸟类的天堂。

3、尤家峁水库

位于沙河中游龙家峁村,流域面积97平方公里。水库工程,于年8月,在村建9.1米高的简易挡水沙坝上再建,年7月完工。坝体为水坠沙坝,坝高18.1米,顶长米,坝内在岸设输水泄洪排沙闸,总库容万立方米,灌溉面积亩。国家投资7.3万元。

该水库是综合利用工程,蓄水调节灌溉5万亩农田,可供榆林西沙新城区用水万立方米,养鱼水面1亩,设计坝顶南延西沙渠20公里,可治理荒沙5万余亩,绿化库区荒沙4.17万亩。一水多用,宜兴建旅游等设施10个项,疏通道路11.5公里,配植风景树成林,为历史文化名城增添新光彩。

(三)、榆林的水泉

1、普惠泉

普惠泉又称南泉,因其西有龙王庙又名龙王泉,位于榆林城内东北驼峰山麓,泉眼海拔米。

泉水流经城内,灌溉诸园圃,最后注入文庙伴池西的青草湖。民国十三年()陕北镇守使井岳秀在湖中种植莲花,改名为莲花池。据清道光年《榆林府志·卷三》记载:龙王泉水“在榆林城东自半山涌出,汇而为池,疏而为窦,周灌城中,镇人之所汲养也。严冬蓊勃,水气如蒸。泉上有石匾,额曰普惠泉,由城西入西河,其上有龙王庙故名”。“寒泉冬蒸”为清代榆林八景之一。

从明代洪武二年()榆林庄建于普惠泉旁始,到清代、近代的多年间,普惠泉一直是当地人们主要的生活用水。榆林女子长期饮用此水,唇红齿白,面如桃花,誉称桃花水。用桃花水做出的豆腐,明代正德皇帝朱厚照吃后赞不绝口,清代康熙皇帝吃了榆林名菜菠菜烩豆腐后,题写了“青霜白玉板,红嘴绿鹦哥”的诗句。据年陕西省流行病卫生学研究所测量分析,水泉日流量为吨。

现泉南存有明代重修的寿宁寺梅花楼,泉北有民国十八年()建的文昌宫与八角亭,泉西有明代嘉靖四十三年()举人马齐主持修建的龙王庙,现庙内存有光绪皇帝御赐“嘉澍应时”金匾一块。2、官井泉

官井泉又称北泉,位于榆林城北门外官井滩。

明成化年间(5―),巡抚余子俊率*民修筑钟楼,在此处取土,“遇石发之,则清泉奔涌,故曰官井”。泉水汇集为湖,明代常有鸳鸯嬉戏于上,得名为鸳鸯湖。年陕西省地质局水文化验分析,泉水溶解性固体,有机耗氧量0.4,PH值7.5,大肠杆菌3,属重碳酸钙镁型矿泉水,为国家标准饮用水。3、榆阳泉

榆阳泉旧称水掌泉,位于榆林城东北9里的钟家沟水掌村山谷,是榆阳河的源头。年,因普惠泉水不敷城内用水之需,各级*府划拨74.6万元资金,修建榆阳泉引水工程,水掌沟龙眼台才正式获名“榆阳泉”。

年解放*部队测量分析,矿化度0.克/升,总硬度7.57°。年陕西省地质局第一水文队化验分析,РН值7.7,溶性固体,有机耗氧量0.4,细菌总数14,大肠菌群4。年7月,经国家地质矿产部审定,该泉水为国家标准矿泉水。

20世纪80年代,榆阳泉日流量.4吨,90年代日均流量仅为吨左右。其缘由是榆阳泉以东6公里的麻*梁镇境内,近年建起了一座煤矿,造成地下水水位的急剧下降,年以后,榆阳河逐渐断流,河道被侵占。

二、榆林古城“还水于城”的建议

建议一:恢复榆林古城灵秀渠

灵秀渠,明代称龙王庙渠,源出榆林城内东北的普惠泉。在明成化年间((5~))开渠二,一自洗俗亭后绕大宁寺而南,过鼓楼再南西折,溉旧廓西总府并副府园田。一自广有仓门北折经玄帝庙西折溉按察司园田,再西出城西廓溉镇巡附廓园田,后皆失故道。今仓门北折之渠按察杨公师震委千户蓝和俊濬故道,以上诸渠或时官濬,或官借夫匠樁石园户添工修濬。

清代称灵秀渠,据清道光年《榆林府志·卷三》记载:龙王泉水“乾隆年知府赵铨,河水迳注泮池名灵秀渠”。乾隆二十四年()榆林知府赵铨在榆林城内开灵秀渠,引龙王庙水扩灌园田,民“获利无穷”。民国十八年()在普惠泉修蓄水洞。二十年()从泉口至豆腐巷用砖砌暗渠,引流出西城,并开多处井口用水。二十四年()在鼓楼以南至镇署巷及大街砖砌暗渠,开井口6个,退水从镇署巷西注莲花池。三十年()又筑大街南至四方台巷的砖砌暗渠,开井口14个,退水接瓷管流出城外。已故的曹国荣先生收集有一块巨型青砖(长49、宽17、厚6厘米),砖正面模印7厘米见方的阴文隶书“灵、秀”二字,即为民国年灵秀渠压盖渠道之砖。在今榆林西城墙钟楼巷南,有条横向的小街名叫灵秀街,榆林人也称此为三街,街名当来源于灵秀渠。

建议二:恢复榆林城西广泽渠

广泽渠,明代称红石峡渠。明成化八年()巡抚余子俊、举人纪温主持开凿。正德年间渠废,嘉靖年间巡抚张子立修复。万历二年()渠被洪水冲毁,巡抚张守中主持,由榆林城人刘勋等在红石峡石崖东侧的慈仁殿内”凿水洞为渠”修复。清初,渠淤泛溃又废,康熙三十六年()兵备道董沛年修复。

乾隆三十六年()渠“辄复淤坏”,知县*照等修复,并南拓15里,称广泽渠。光绪六年()开凿普渡桥西崖底石壕,建成东西两道渠。经多次拓修,至年,西支渠经西岸石崖灌溉麻地湾滩地余亩,东干渠在红山寺北约米处水磨梁引水,经东岸明代所凿石洞石壕,跨北岳庙三道沟至官井滩,灌田亩。年红石峡水库建成,河床刷深,引水困难,同年春在原进水口处砌筑石滚坝,设进水闸、冲刷闸,扩大石渠石洞断面,引水1.2立方米/秒。年,在废普渡桥基上建跨度为3.8米两孔桥涵式渡槽,长30米,引水西过麻地湾,扩浇农田亩。由于桥脚基年长,浸润剥蚀严重,在施工时未做处理,渡槽运行3年,发生裂纹。河槽刷深后,东护岸崩塌,输水中断。年,维修又建13米跨度涵洞1孔。年两洞一齐塌毁,输水复断。年春,在原桥址北42米处兴建4米跨度4孔涵洞渡槽。年夏,加宽加高渡槽输水壕,东西两渠浇灌农田0亩。

建议三:恢复榆林城南榆阳桥

榆阳桥俗称玉砚桥,位于古城榆林南镇远门外米处,其东为凌霄塔,西为大片园地,榆阳河水由东北向西南流过,河水清澈,水流湍急,该桥原是榆林北上包头,南下西安唯一的交通孔道。

桥始建于明成化初年,据明万历马希龙《延绥镇志·卷八》记载:“成化初巡抚大中丞呂公雯,始署徙官职信,校尉瑜董梁事,惟芳曾王父斬淓,伐乔冶金,敛材阅岁,長桥虹跨,巨漫洪涛。齐威即惠,溉田千顷而攸往利涉余七十稔。”明嘉靖年间(~)、万历年间(~)又维修。到了清代又经多次维修,并附建渡漕。清光绪刘厚基《图开胜迹·卷五》记载:“居民又凿槽引水,以資灌溉。”“乾隆三十九年()、嘉慶十九年()、道光二年(2),守土之官屡次修理。”同治晚期,桥三洞渐倾圮,总兵刘厚基又修葺。

桥为半圆联拱砖石砌筑,共三孔,长42米,宽8.4米,高8.3米。桥东侧附建渡漕,宽1米,引水过桥,灌溉城西南园田,人称“水上桥,桥上水”。桥下东西两侧桥墩间,石砌船头形辟水金刚墙。原桥中间高,两端略低,路面焦砖铺地,东西设有青石护栏,素面栏板,方形倭角石柱,柱头上雕有神态各异的八个小猴,南北桥头各有高约3米,威猛雄健石狮一对。桥南头东侧原有清同治年间(~)延绥总兵刘厚基建的“御碑亭”。据史料记载,明崇祯九年()闯王李自成派一支劲旅久攻榆林未克;又清康熙十四年()五月,定边副将朱龙、怀远西川(今子洲县)盐民周世民(即周四儿)、神木副将孙崇雄响应吴三桂反清,延榆绥所属各县多被攻陷。后带兵围攻榆林城,总兵许占魁、兵备道副使高光祉、城堡同知谭吉璁等文武官员,率领*民奋力抵抗,叛*围攻榆林郡城三月未下。康熙皇帝闻奏大喜,为榆林守城*民追赐旌奖:“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八字题词,上款“康熙十四年()闰五月十三日奉旨旌奖”,下款“延绥城堡同知臣谭吉璁敬泐”。亭惜毁于年前,御碑散失下落不明。

榆阳桥与凌霄塔同时建于明代中期,一高一低,一东一西,二者相距百米之遥,民间称“凌霄塔像笔,榆阳桥似砚,塔影照桥头,似笔蘸砚,象征着榆林文教昌盛,人才辈出”。

榆阳桥是祖先留存下来一处较重要的文物古迹,它是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研究榆林的建筑史、水利史、交通史有着重要的价值。惜桥于9年,被以影响“环境卫生”为名拆除。

建议四:抢修榆林城南永济桥

永济桥原名响岔桥,俗称南桥,位于榆林城南5里的榆溪河上,桥西为榆阳镇响岔村。桥西南的柳河附近原有小海子,据《延绥镇志》载:“源自西南流入西河,长湖数顷,其地可耕。成化年植柳数千株……”。沿河两岸绿柳相映,秋季风景如画,故有“柳河秋色”,为榆林八景之一。明万历中期河柳被伐,清时小海子干涸,林木全毁,柳河变成为沙河。

桥始建于明成化年间(5~)。清康熙十年()、乾隆三十一年(6)、嘉庆二十二年()均有较大修葺。据民国年《榆林县志》“改建永济桥碑记”,咸丰九年()春,知府刘廷鉴见榆林“城外积沙成埠,而城之西偏学宫、官署半陷于沮洳之中,居民零落,弥望森漫,附郭之田,并解可耕”(见附二碑刻史料4),便问当地有学问的长者,他们却说是西河(榆溪河)浸溢之所致也。经过他的实地考察,认为西南两河(榆溪河、沙河)汇流至此,其势纡曲平行,不能挟沙以行,故沙愈渝愈高,而水盖泛滥。便决定将桥移于高埠之南,在东西地形洼下处凿石疏水,砌石为桥,桥修成后北来之水自然顺势而下,所积之沙随水拉去,城内外的学宫、官署、居民、田亩就安然无恙。工程始于咸丰十年()四月十七日,至同治元年()八月初二日告竣,更名永济桥。在清代榆林北连大漠,土瘠民贫,而其间美稻良田,亦复星罗棋布,灌溉甚便,永济桥重新修复,方便了郡人出行,又灌溉了两岸的田地,奠定了百姓富裕的基础。

桥为半圆联拱砖石砌筑,共三孔,中孔高两侧低,桥长36米,宽7.7米,高8.8米。两侧置石柱,安石栏板。桥洞三披三券,桥侧面石条拉筋,原桥中孔额嵌石匾,上有楷书“永济桥”三字,近年被人取走。

年3月,我们调查该桥时看到,由于年久失修和河水的冲刷,损坏非常严重,北侧金刚墙被水冲毁,拱券及下部坍塌,随时有垮塌的危险,严重影响着桥西响岔桥村村民的出行安全。年永济桥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年永济桥不知何故又被撤销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议五:维修榆林城南归德堡桥

归德堡桥,位于榆林城南40里的刘官寨乡(今属榆阳镇)归德堡村西南2里处的榆溪河上,因其东有归德堡城,故名。归德堡桥为榆林清代通往三边(定边、靖边、安边)到宁夏的重要交通孔道。年归德堡大桥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年归德堡桥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桥在清乾隆年间(~),由归德堡堡民卜子孝和他的儿子僧人慧昙、慧清,相继募资修葺,历时二十年方建成,后被洪水冲毁。清道光二十一年()复修,后大半冲毁。光绪二十九年()延榆绥兵备道严镜清在坍塌桥东石畔架起一座铁链桥,三十三年()又被洪水冲毁,后又在今址复建石构拱桥10孔,民国年间(~)新增2孔,建国后又新增2孔。归德堡大桥全长米,桥面宽约6.8米,高5米。通体均为砂岩砌筑,最大的石块长约1.5米,宽0.6米,厚度超过0.2米。为了降低河水对桥墩的冲刷,以石块砌筑了尖锥形的金刚墙,该桥为陕西省最长之石拱桥。由于年久失修,现已成危桥,急需维修。

结语

一座古城,城中有水,绿树成荫,古建影映,小桥流水,别有韵味。榆林古城“三山(东驼山、北红山、西黑山)拱翠,二水(西榆溪河、南榆阳河)还绕”,古代普惠泉的桃花水在大街小巷的灵秀渠内静静流淌,给城内居民生活带来方便,也成为榆林古城的一大景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不同,对文物古迹破坏严重。

一个城市有水才有灵气,有水才有生机。西安正投巨资恢复“八水绕长安”,将实现“还景于民”。上海全力打造*埔江两岸,将实现“还岸于民”。如榆林恢复了古城大街的灵秀渠等,将实现“还水于城”,优美的水景将会提升了榆林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使其更具旅游吸引力,使沙漠古城榆林,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王富春王旭

年8月11日

作者简介

王富春,陕西榆林人,年生。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现任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书记,文博研究员职称,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榆林学院*法学院兼职教授,榆阳区*协文史委员。中国长城学会、中国汉画学会、陕西省考古学会、陕西省博物馆学会会员。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年至今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年编著出版《中国?佳县文物精华》、《中国?佳县白云山白云观碑刻》,9年编著出版《中国?佳县古代石窟艺术》、《中国?佳县白云山白云观古代建筑》,年编著出版《中国陕西?榆林古迹揽胜》,获陕西省-年度,全省优秀外宣出版物专题类二等奖。年编著出版《中国陕西?榆林万佛楼》,年编著出版《中国陕西?榆林红石峡》。年编著出版《中国陕西?大美榆阳-文化文物旅游荟萃》,年编著出版《中国陕西?榆林四合院》,年编著出版《中国陕西?陕北榆林古建筑修复实例》。

北陕星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