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福:媒体无情还是慈善矫情?
8月26日,民*部官员称郭美美事件通过媒体曝光,一定程度上让坏事变为好事,但媒体穷追猛打会伤害慈善事业。民*部官员称今后慈善组织将从现在的民*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剥离出来,由民*部慈善司进行单独监管。此外,官方表示将出台企业参与慈善事业规范指南。(8月27日京华时报)媒体是社会这条大船的瞭望者,的天职便是曝光丑恶,维护公共利益。对于 郭美美事件 ,媒体的曝光揭露了当前慈善机制的漏洞与缺陷,促进了慈善机构的自省与改进,由此可以说 将坏事变为好事 。但媒体对于慈善事业的 穷追猛打 同样必要,这无关 恩怨 ,而是促使慈善事业真正 脱胎换骨 必经的 阵痛期 。民*部官员之所以说 媒体穷追猛打伤害慈善事业 ,想必是基于 郭美美事件 后引发的公众对于慈善机构普遍的 信任危机 ,并由此引发的捐款数额 骤降 。以红十字会为代表的慈善机构受捐钱款数量有了 损失 ,这不能归罪于媒体的曝光,如果慈善机构将公开透明工作做到实处,使公众有据可查,又怎会遭到公众 从此不再捐款 的封杀。正所谓 身正不怕影子斜 ,慈善机构目前的惨状只能从自身找原因。 问题被揭露,媒体对其曝光,有关领导重视,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事件平息,下一次问题重新发生 ,这样的处理逻辑不只一次的上演。某些行业丑闻被披露曝光后,不管是上级领导的重要指示,还是相关利益方的 危机公关 ,都会尽量将舆论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从而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甚至可能会发生 将坏事报道成好事 的情况。而这样的处理只能让问题继续存在,同时也说明了媒体在后续处理中的 监督缺位 。媒体的 穷追猛打 无关恩怨,这是由舆论监督的职能决定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督促慈善事业的改革与完善。作为被监督的慈善机构理应坦诚的接受来自媒体的质疑与问责,拒绝监督就是拒绝建议,拒绝监督就是拒绝成长。从 骤降 的捐款数额也可知晓,慈善事业的 信任危机 已经不允许慈善机构再放任自流,慈善机构必须在媒体的监督与帮助下,痛下改革的决心,而不是矫情的求媒体放过自己不要再 穷追猛打 。针对目前的慈善机构格局,既要 改革 又要 开放 。一方面,对于官方色彩较浓的慈善机构,应当进行人员和业务的公开透明,将人员配置调动的信息在络加以公示,善款的接收与使用不分大小均发到络,总之要让 神秘 的慈善机构走到 阳光下 ;另一方面,开放慈善机构的准入之门,对于业务水平、资金支持、人员配置都符合标准的民间慈善机构予以认可,并在民*部门备案,同样进行业务、人员的公开公示,接受公众监督。将媒体的监督看成是对慈善事业 穷追猛打的伤害 ,既是对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的一种变相肯定,又说明了慈善机构 讳疾忌医 的心态。慈善机构与其矫情的示弱,不如迎着质疑与冷眼向着正轨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