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28日河南日报第十三版“行走中原”栏目专版报道我县“沙河边的叶氏庄园”。
庄园砖雕
庄园大门
叶氏庄园堂楼院
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来得更晚一些。
雪后初晴,来到周口市商水县邓城镇叶氏庄园,青砖外墙高大肃杀,大门深嵌在外墙内,狭窄得不相称,咋看咋像堡垒。令人联想起闽西的客家土楼、赣南的客家围屋,建筑折射出移民内向谨慎求平安的心态。
叶氏庄园的主人,也是移民,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叶氏祖谱》介绍,叶家移居中原后辗转多地,明末清初迁至邓城镇落户,发家之后起造大屋。
叶氏庄园坐北朝南,自南向北延伸,宅院以高大楼房代替墙壁。宅院最北侧是沙河。清澈明净的河水,自东向西静静流淌。
沙河冬日风景,美。河坡阴面有残雪。河两岸,是萧疏的白杨林,叶子落尽,唯余细瘦枝柯更具画意。在河边眺望远处,没雾也像有雾,就是李白所写的“平林漠漠烟如织”吧。
河边,有个小小水码头,码头边用蓝塑料瓦搭起遮雨棚。一艘单人小船,在码头水边仄棱着。码头上设浮桥,一辆小汽车,正缓缓地在浮桥上行驶。
没了这条河,叶氏庄园景观要逊色很多。事实上,没了这条河,也不会有叶氏庄园。叶家,富在土里,发在水上。“这里古代是个水旱码头,叫叶埠口。不光叶家,好几家沿沙河边做生意的,都发在这了。”商水县文广新旅局局长孙新华说。
现在的沙河,是河南罕见的通航河流。明清时的沙河,是远近驰名的水运要道,西去可抵达平顶山郏县等地,东南经淮河可通江达海。
叶氏庄园傍河道码头而建,巩义的康百万庄园,也是傍河道码头而建。叶氏家族和康百万家族,都以水运发家。叶氏家族兴盛了两百年,康百万家族兴盛了四百年。虽然康家名气更大,但细考究下来,两者祖上都是山西人,移民到河南,成长为豫商代表。两个家族,都是亦农亦商亦儒,充分体现了以河洛文化为中心,重乡土恋家乡的豫商精神。
人类天生是生意人,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交易可能是人的本性之一,它的历史可能和语言一样古老。”
“商人”这一群体,自古源于河南,夏朝,来自商丘的商始祖王亥,带商族人用牛羊作为货币和外族交易,因此诞生“商人”称谓。春秋南阳人范蠡创立最早的商业理论,战国末年濮阳人吕不韦做生意天下闻名。明清时期,河南虽有康百万家族、叶氏家族等地域性商人家族大放异彩,但“明清十大商帮”中,已没有豫商身影。
而今,在激荡的商海中,又出现一大批豫籍企业家和著名企业,已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马鞍形寓意﹃家宅安康﹄
叶氏庄园始建于清朝康乾时期,余年不断续建扩建。建成后,它总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有余间房屋。分为一、二、三号院,耗资百余万两白银。因为种种原因,最早修建的一号院三进院落完整保留,二号院三号院只保留了一部分。
年,叶氏庄园被列入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叶氏庄园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叶氏庄园,是北方典型的青砖灰瓦硬山式四合院建筑,大量运用了铁艺、砖雕、木雕、石雕等工艺,透着敦厚坚实、质朴规整的气息。
穿过一号院大门楼,进入一号院第一进院,俗称“大厅院”。它由主楼、东西厢楼和坐南朝北护院楼围合而成。
主楼,是高台式敞二层楼阁式建筑,正面以木本色、宝蓝、赭石为基础色调,雕梁画栋,飞阁流丹。主楼前墙,是十二扇落地棂子门,棂门正中悬七尺匾额,上题堂号“慎徐新”,意思是小步快走搞创新,是叶家重要的治家理念。
“大厅院”主楼是叶家的公共区域。同族共同议事、春节阖族拜年、丧事祭吊、新娘下轿等等,都在这儿。
大厅院主楼还是区域公共议事厅。“明清吏制,县下不设官,分区域设首事管理。民国也是这样。商水县系乙等县,从年至年,商水县西城域首事,都是叶家人。办公地点,就设在大厅院。”商水县相关资料记载。
自一号院“大厅院”北行,进入小巧玲珑“二厅院”。它由一主两厢三座楼构成,二厅院主楼为两层,一楼入门处是精致的垂花廊檐。
再向北行,是三进院“堂楼院”,它最高大,正面主楼明三暗五,两侧厢楼直接搭建主楼上。一主两厢三座楼房,都是青砖到顶浑然一体。堂楼院主色调青灰冷冽,点缀以华丽砖雕。
三进院落,“大厅院”华丽、“二厅院”温馨、“堂楼院”硬朗。“大厅院”和“堂楼院”高,中间“二厅”院低,整组建筑呈马鞍形,寓意“家宅安康”。
“一号院三进院落都是楼房,叶家人住一楼,二楼放东西。叶家人精明,二楼不粉刷,二楼楼板下平上不平,因为楼板下面是一楼天花板要修整。”商水县宣传部新闻科科长魏红说。
当地百姓传说,叶氏庄园初建前,叶家人到北京取经,看到四合院气派方便,叶家人学了它的设计。相传叶家人还偷学故宫的设计,比如一号院不种树不设厕所厨房,干净卫生,防火防盗,就源自故宫。叶氏庄园在商水有个外号叫“中原小故宫”。
叶家人盖房子要求“百年不修缮,千年不倒塌”。施工时,叶家人不求快,但求好,要求施工方做到“深深的根脚宽宽的墙,小小的间道(长宽不过丈)粗粗的梁”。相传叶家人和张庄乡城上村大财主范百万同时开工建楼院,一年后范百万四合楼院竣工,叶家地基才打好。
叶氏庄园每座建筑大梁上,均写着“竣工年月日、领作师傅姓名、匠人姓名”,这是主家要求,也显示出施工方本领过硬。
“叶家人在周庄(邓城镇东边三公里)沙河堤里湾买荒滩地建了好几座窑,用麦秸烧砖瓦,火力匀,烧得透,二三百年砖瓦不碱蚀不碎裂。”叶家第十五代、75岁的叶斌说。
二号院和三号院,存留建筑少,但很精美。我看到残留的一个大门洞,门洞上方有精致的五层砖雕,但门洞内空空如也,华丽与空洞,对比强烈。令人想起钱钟书《围城》中写到的大门,“好像是个进口,背后藏着深宅大院,引得人进去,原来什么也没有,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
徜徉在叶氏庄院内,随处望去,都是精巧的细节。
屋顶粼粼灰瓦上有点点残雪。
阳光穿过木棂窗,瘦成道道细光柱,侵入老房子幽深内部。
透过一处拱形门往远处看,拱门的线条框出两扇敞开的雕花木门,雕花木门又框出更远处一组棂子门。这是“最中国”味道的设计,叫借景,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毗邻高楼间形成幽深小巷,夹出一线天,天光流荡在两侧老砖墙上,有微妙明暗对比。徘徊在小巷内,想起戴望舒的《雨巷》,两者有同样的寂寥、悠长。
◎信义发家水财致富
叶家来到商水邓城镇的第一代人叫叶绍逸,相传他是“靠信义发家”。
据说叶绍逸夫妇在沙河边上开小茶馆谋生,临近岁末,一山西客商来此歇脚,褡裢包落在茶馆里,包里有金银、账本等物。
叶氏夫妇等了一宿零半天,等来了失主。失主是山西平遥巨富水家一家店铺的二掌柜,替东家收了一年账,差点全弄丢。他要重谢叶绍逸,被婉拒。第二年麦收时,有大船从沙河上游载木材、石磙、石臼等开到叶埠口码头。船主声称东西都是叶绍逸的,说是山西水家对他的酬谢。之后,叶家依托水运经商,因为忠厚诚信,生意越做越大。
至叶家第七代叶方盈时,在周家口开设钱庄“德昌和”。另外还经营花生、粮食、棉花、皮货等生意。
叶家人善抓商机。商水县城西北邓城镇范楼有范氏家族,“叶方盈娶了范家女为妻,她带来了范家桑皮纸制作秘方,叶方盈的桑皮纸作坊,从此生意兴隆。”周口文史工作者杨冠华撰文。
到了第八代叶敷梓时,叶家门面已有三十几处。到了第九代叶含文、叶含明兄弟时,叶家产业已有京广杂货铺、药铺、粮行、油坊、酒坊等,还在周家口置产数处。
周家口是明清河南四大名镇之一,是舟车辐辏的繁荣商埠。依托沙河航运和周家口的繁华,叶家生意越做越大,实现了由小康到巨富的跃升。
叶氏家族重视读书,叶家有私塾叫“四而堂”,建在堂楼院西侧。宗族中有“东街出亚元,西街出文魁”的说法,因为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叶家人多次考取进士、举人。叶家人不热衷仕途,查阅《叶氏家谱》,会发现叶家没出过大官显宦,出过四品五品官员,还是候补,未上任。巩义康百万家族也是这样,康家与官方有走动有来往,不做官。
“叶氏家族,在当地安居乐业,风评不错。无高官显宦,也无大奸大恶。叶氏家族举数代人之力修的叶氏庄园,是我国目前保留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的清代民间庄园之一。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商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本磊说。
◎深宅大院里的家族生活
查阅民国七年(年)所修的《商水县志》,我发现,身为乡土中国“中坚力量”,叶家人的姓名屡屡出现。
叶家第十一代叶继祖,是举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