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给第一个想到的人
沙河街往昔(九)
文/李寿鹏
山东人闯关东,山西人走西口。交城人少有走西口的,但多有走关东的。按百度解释,闯关东是指从清代同治年间到民国这个时期内,中原百姓去关外谋生的历史。显然,交城人走关东要早得多,在光绪年县志中记载了一位大孝子,他叫徐学颜,郑段都人,应该就是现在的郑村、段村吧。当时义望是交城最大村,一村分义东、义西两都,而郑段合一都,估计当时村子还不很大。徐学颜的父亲叫徐琰,乾隆初贸易沈阳,二十余年不通音信。学颜小时随人学医,长大后决心外出寻父,一路跋涉到沈阳,寻父不得。盘缠用尽,边行医边寻访,一晃四年过去了,毫无所得,一日至吉林最东边一小屯,偶遇父辈同乡,告他说,他父客死七年了,随即将他带到葬处,只见荒草掩坟,掬土成堆,徐学颜大放悲声。原想的是父子荣归,不想阴阳两隔。择日启坟负骨,一路风餐露宿,终于返转家乡。这段故事确实感人,被余秋雨引用于《抱愧山西》一文中。
在交城走关东人数最多的地方是义望村,亲戚拉补,邻居拖带,越走越多,蔚然成风。重商风气下,读书科考的路几乎没人走,以至于这么一大村,没有出过一个文进士,令人汗颜。但是出了一位武进士,官至总兵,这就是乔冲杓。乾隆四十八年,又出了一榜三武举,分别是郭临杓、宋国朋、宋濂。非文即武,义望人总算有了面子。
沙河街罗笼店的李掌柜是义望人,年轻时随村人走关东,到了嫩江。店铺从事粮食加工和经营副食,初来乍到,属于学徒,先从基础工作做起,跟随师傅磨面,那时都是石磨,用牲口拉磨,既要照管磨面还要管牲口的喂养,活儿不累但要有耐心。幸好他从小就喜欢摆弄车马,也算工作可心。
东北天气冷,有人形容说站着尿,尿液能形成冰柱,李掌柜后来告人说,嫩江没那么冷,尿液滴到鞋上,尿完一跺脚,滴到鞋上的尿液就变成冰片掉下来,这是真的。
柜上人多,因路远,过年大多不回家。一进腊月,店铺关门后,吃过晚饭,掌柜的就召集大家捏饺子,捏好一屉就拿到屋外冻着,临睡前,将冻好的饺子倒入台阶上的大瓮里,日日如此,直到临近年才罢。从大年初一始,店伙就开始吃瓮里的冻饺子,几乎一正月都不再做饺子了。
嫩江与蒙区相邻,每逢集日,牧民进城赶集,到柜上称盐打醋,蒙人连说带比划说明要多少盐多少醋,把钱放下,就自顾去集上办自己的事了。柜上伙计将盐称好打包备好,将醋打入一敞口盆里,随手将一截细绳头拴一短棍,搁在盆里,集散后,蒙人到店内取货,盐放入褡裢,将冻成一坨的醋从盆中脱出,提着上面的绳头一路回家。
由于管磨面,筛面用罗,一来二去就和罗笼店掌柜成了熟人,掌柜是河北武安人,那地方出罗笼匠,匠人遍布于北方各地。有时掌柜忙,需要等待,在这个时间他就帮掌柜的干点活,掌柜的感动,就说你年轻,艺多不压身,我把技术传你,以后你回山西开磨房不用求人。
就这样,他在东北学徒三年,不但学会磨面,而且学会了做罗笼,当然,他当时并没有想到要以此为生。
编委结构
特邀顾问:李佃忠武伟
编委主任:闫建明
编委:李德温斌张卫平张艳琴杨国宝史建安
主编:李靖水
副主编:石妙玲
责任编辑:李靳花李少华韩少英武晨霞
翟春艳和亚慧倪晓婷覃佩佩
版务编辑:李婧冀惠惠
文字
李寿鹏
版务编辑
李婧
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愉快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