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校园专辑
老师们的优秀作品红柳红艳秋意浓
转渠口中学 王敦
我不曾想到,红柳,它竟然会以如此骄人的姿态出现,出现在西北的戈壁滩上,并展现出它迥然不同的风姿。
我见过冬天的红柳,外皮淡红中泛着白光,光秃秃的顶上无叶无花,整个植株毫无生机,孤独地散落几处戈壁滩中,干枯要死的样子,实在是不起眼的东西。红柳没有白杨树的伟岸、挺拔,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的,更没苍松翠柏的绿意,只是“享受”着西北风,抗拒着沙石的袭扰,磨破了外衣,撕裂了皮肤,但仍是倔强地站着,站着,不由得使人心生爱恋,潇洒的姿态不能不让人产生敬畏之情。于是,心中陡然产生一个疑问:它是死是活,它能挺过这一个严冬吗?
春日,在春寒料峭之际,红柳也积蓄力量,在最温暖的时节里,萌发出绿芽,舒展着小叶片,在五月最阳光的日子里,把红艳艳的美展露于世间,那些摇曳在枝头的粉红小花,绽放着青春的活力,诠释着对生命的顽强的抗争。虽然,春天它并不能与桃红柳绿争艳,但是它的沧桑之美,足可以让一番风顺的桃李也汗颜。
夏日,红柳花儿败去,在炎热酷暑中,红柳在极度干旱的环境中,努力地生长,虽然显得憔悴,但是却把一抹绿意奉献给戈壁,任尔东西南北风,在那里抽枝、长叶,在那里强壮着自己的骨骼。外皮更粗糙了,但是抗击风沙的意志更坚定了。
八月,立秋刚过,红柳便又迫不及待地开花了。这一次开的花,再也没有哪一种戈壁之花与其争艳。成片的高高低低的红柳,一簇一簇粉红的花束,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在蓝天白云下,尽情地舒展,恣肆地渲染这片景色,热烈但不妖媚,装饰着铅灰色的戈壁滩,点缀着那泛着盐白的土地,朵朵饱满的花儿紧贴在枝头,越开越浓,越开越艳丽,越开越深邃,把积聚了的力量都在这时释放出来。光鲜的小花繁密而紧凑,高挂于枝头,好像都争着展示自己的笑脸,把生机与活力都释放出来。整簇红柳的美艳因此也有了错落有致的美,繁密的齿状小叶,很匀称的绿意点缀其间,为这一片红色作铺垫,让这一份红艳不再单调。
置身于此,任何妙手丹青高手都喟叹:戈壁滩红柳的美艳绝不是画出来的,只能用心去体味,而绝非临摹。
天上云彩悠悠,远处蓝天作幕布,红柳在广袤的戈壁滩上特然独立,不挑剔水肥,不在乎有无人欣赏,自顾自地生长、开花、繁衍,把一种精神留存于世间,把美留存于世间,与寂寞为伍,与逆境相伴,但却把根扎得更深,把倔强与执著诠释得更加完美!
红柳,深深地扎根于我的心田!
又见*叶飘满天
敦煌二中 张玉兰
深秋季节偶去农村,只见马路两边挺拔的白杨树早已褪下了绿装,金*的颜色更为单调的环境带来了一份庄重,一份不一样的美感。一阵风吹来零星的树叶像风中翻飞的*蝶,飘飘洒洒投入了大地妈妈的怀抱,于是地面上、树沟里、农田里到处都披上了一层*地毯。漫游在这*色的世界里,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耳畔里有树叶落地的沙沙声,不时的又有*叶像一个不速之客温柔的落在头部、肩膀。像一只只小鸟,在你的身体上做了瞬间停留,又赶快离你而去,似乎人便是融入大自然的一棵颗树,有点苍凉,有点凄美,更有无尽的遐思。我纷繁的思绪也被深深地带入到了儿时的回忆当中。
在缺衣少食的60年代,为响应国家号召,在城市有正式工作的父母带着老人孩子迁到了农村。先是到敦煌县*渠公社闸坝梁大队,一段时间后又搬到离县城稍近的富强大队安家落户。我的父亲是个文化人,长期担任会计工作,再加上身体单薄,故为人谨小慎微。而母亲虽然识字不多,但是性格坚毅、身体硬朗。在农村一些人家大都沾亲带故,所以形成了家族势力,没有人敢去招惹。而我家一个外来户,一个柔弱男人为家长的无根基户,生活的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但是尽管这样,勤劳勇敢的母亲依然引领我们树立面对困难的乐观心态、教会了我们生活的技能,带领我们全家,让我们度过了虽然贫穷但是快乐的农村童年生活。
记忆犹深的是,我家因初来乍到资源匮乏,母亲领着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去田间地头拔草饲养猪羊。缺少燃料我们便去野外捡柴火。每到深秋*叶落地,风把*叶聚拢到一起,那里便成了我们家的战场。放学后扔下书包,立即带上扫帚、袋子、簸箕、筐子,急匆匆地赶赴那落叶飘洒的环境,或扫或揽,生怕袋子装少了,再用力踩上几脚,直到让一个个袋子结结实实的站立在路边,像一个个油桶一样。看着被我们打扫干净的路面,一种胜利的喜悦油然而生,土头土脸的家人欢笑着推着平板车满载而归。因为我们知道冬天羊儿有了饲料,我们有了烧炕的燃料,我们为冬天做了一些储备,又可以为家里节约一部分开支。对我家来说单纯的烧煤,绝对是高消费,买一吨煤,必须计划燃烧,稀碎的煤渣,还要和*土用水拌在一起拓成煤砖,冬季用来取暖。每每忆起四面透风的土坯房,我们全家老小八口,晚上在一个暖和的大炕上一溜排开而睡。早上室内温度很低,我年龄小惧怕寒冷,赖在热炕上不出来,每天母亲不知何时就起床,抱来柴火生炉子,待火苗窜高了,挨个烘烤孩子的棉衣袖管、前后衣襟,我们赶快趁热穿上。寒冷的冬天里,每天起床都可以看到母亲的脸被红红的火苗映照,那个画面终身难忘,现在想来都感到幸福和温暖,可是母亲离世后这一切都永远消逝了!
面对金*的落叶两种不同的思绪交替在我的心里出现。一是欣赏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庄重、成熟、苍凉、肃穆。同时更是对过去的追忆,是一种对家的依恋,对亲人的怀念,是一种回不去的乡情。
记得中学语文中学到一篇文章《白杨树》,当时只是领会了作为一个树种拥有的高贵品质,现在我想把我的母亲比作白杨树,赞叹她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犹如一根枝条,处处能够生根发芽。无论是城市、农村都能随遇而安,在贫瘠的土地上收获微薄的希望。敬佩母亲如高大挺拔的白杨树,不软弱,不动摇、不屈不挠,哺育着一群孩子们,让孩子们在她的庇护下享受着幸福与安康。母亲是个女人,但是思维敏捷,处事有远见。她积极向上指引儿女的人生方向,犹如白杨树主干总是带领着侧枝的成长一样,母亲就是我们家里的顶梁柱。今天我的兄弟姊妹们身上具备的能力和热情,其实就是母亲的精神融入我们的血脉,我们都是站在母亲肩膀上的人。
重游飘满*叶的路面感触很多。人生总是到了某个年纪才懂得去细细品味,有些东西是再也找不回来的。当你开始懂了,一切都已经远去了。所以珍惜当下吧!唯有珍惜现在拥有的,才不会愧对生命旅程的使命。
我记忆深处的那条路
孟家桥中学 李勇
在我记忆深处,总能回想起的是我家通往城里的那条路。我家在敦煌市肃州镇祁家桥村四组,我家在*河的西岸,城里在*河的东岸。那条路这头是我家,那头是城里。四十多年,我家通往城里的那条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见证了我们的生活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时代的发展历程。
孩提时的那条路
自我记事起,我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跟着妈妈去城里。每当那时,我总是会欢天喜地的从爸爸手里接过2元钱交给妈妈。妈妈带着我和妹妹去城里,在路上就开始琢磨8分钱一盘的酿皮儿。那时候,每次去城里都和妈妈、妹妹吃一盘酿皮,那酸酸的带着呛鼻辣味的芥末汁让我回味无穷。还没有回味够那味儿呢,我们已经顺路到了河坝沿上。走在那段路上总是让人发愁。离河坝沿不远的地方有一孔大窑洞,高高耸起的圆顶下面有一个黑洞洞的、烧得发黑的门洞,总感觉特别神秘,又听过小伙伴们讲过那里有*的故事,总担心那里会跳出*来。后来才知道,那只是队里烧过青砖的窑洞。在河坝沿的路口上,有一个大坡,左面是一段有泥土夯成的破墙,我们都叫风沙墙,据说是挡河坝里的风沙的。路口的右面有一座上面长满红柳的坟堆,这个路口上总让儿时的我走得提心吊胆,总害怕那风沙墙后面藏着坏人。好不容易走过那个路口,又进到了河坝里,那里本来就没有路,只是一条在河床的沙滩上有人踩出脚印的小路,每走一步脚都会深深的陷入到沙子里。每到这段沙地里,妹妹就走不动,必须由我背着走过,更可恶的是走过这段沙河坝的路,鞋子里就会灌满沙子,过了河坝就得坐在河边倒鞋里的沙子。过了河坝就到了城里,一溜烟的油路。回来时依旧要过那段厌恶的河坝。那时的我感觉去一次城里的喜悦总是被那条去城里的河坝路冲淡了。
少年时的那条路
渐渐地长大了,开始上学了,也不再惦记那盘酿皮儿了,但那条路依旧要走。
记得那时包产到户了,最难过的事情就是到城里去卖棉花。也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去城里卖棉花(也叫交棉花)总是下午就开始装棉花,晚上去城里。架子车上装上高高的架,爸爸妈妈将棉花往车里面送,我就要在车上踏棉花,在车里跳来跑去的将棉花踏瓷实。晚上十点多就套上驴,拉着车去城里,据说是要早早去排队。那次我跟着去了,我坐在棉花车上,躺在松软的棉花堆里感觉暖暖的,仰面朝天躺着,看着满天的星星很是惬意,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其实躺在车顶是有任务的,原本是让我看着车里的棉花,不要在坑坑洼洼的路上颠下车丢了。在迷迷糊糊中,被爸爸叫醒。原来是要过河坝的这段沙地了,驴拉不动车,爸爸妈妈要推车,我要在前面使劲地赶着驴。当走过河坝这段路,我们三个人都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了,那头驴也只是不停地打着响鼻,似乎是告诉主人自己也累坏了。终于到城里了,爸爸妈妈拉着棉花车去了棉花加工厂门口排队,我就牵着驴在外面的空地上等着,因为爸爸妈妈还要一筐筐的将棉花抬到棉花堆上面。我在那等着等着就睡着了,等到醒来时已经太阳老高了,只见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是车。约莫到中午时分,父母亲才疲惫的拉着架子车,手里拿着棉花票,面带喜色的来找我,听说棉花卖了个好价钱。
记得那是年的“六一”,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我被评为敦煌县的“优秀少先队员”,与五年级的一位大姐姐一起去城里电影院领奖。中午去城里时依然走着那条路,河坝里淌着一股河水,水浅但水面有点宽,我们俩就捡了好些烂砖和石块扔在水里,垫出了几个踩脚的脚垫,跳过了水面。过了河坝才发现我心爱的白球鞋上沾了好多泥。我急得大哭,心想鞋这么脏怎么上台领奖?头一天老师特意叮嘱要穿白衬衣、蓝裤子、白球鞋的。五年级的大姐姐急中生智,折了几根树枝,两人用树枝将白球鞋上的泥巴刮掉,可白球鞋成了花球鞋了。当时就担心鞋太脏教育局的老师会不会不给我发奖。结果如愿领到了奖,心里暗自庆幸,幸亏老师没有发现我的鞋脏。领完奖就欢天喜地的往回跑,急切地想把奖品(铁质的铅笔盒和一枚优秀少先队员的徽标)展示给爸爸妈妈和邻居们。我似乎都已经看到邻居们那羡慕的眼神了。到了河坝沿上,我傻眼了,满河都是水,发大水了!我呆呆的在岸边看了好久,看到有人脱了鞋,从水里过去,最深处的水也还没有没过膝盖。于是我也大着胆子将鞋子挂到脖子里,将裤管卷得老高,小心翼翼的趟过河去了。就在马上到河的对岸时,脚下一滑,妈呀!跌倒在水里了。我一手紧紧握着铅笔盒,另一只手撑着上了岸,赶紧看了一眼奖品,还好。可低下头一看,我的白衬衫、我的白球鞋、我的裤子全都占满了赫色的泥水。哭丧着回了家,挨了妈妈一顿好骂。那件衬衫再也没有洗白过。
高中时的那条路
年我考上了高中,爸爸用75元钱给我买了一辆二手的自行车,我兴高采烈地骑着自行车去敦煌中学报名。那窑洞更破了,有一面顶都塌了,那风沙墙,那坟头的红柳依旧在,但我心里已经不觉得他们的存在了。但河坝里的那条路依旧艰难。河床上的那段沙滩路自行车只能推着走,自行车的轮子深深地陷在沙子里,推过那段路时,已经是满头大汗了。今后这条路每天要走好几趟,想想就觉得发愁。后来才发现,三年高中在沙地里推自行车还不是最痛苦的事情。三年高中最折磨我的事是冬天半夜河坝里偷偷发洪水。冬天的早上每天都要惦记的一件事是今天早上河坝里有没有水?
记得高一的一个早晨,老师要求我们必须7:00前到学校,我6:40左右到河坝沿,老远就听到了哗哗的流水声,心里就发毛,但还是抱着一丝侥幸,或许水小可以跳过去呢!到了水边才发现,水面好宽,在冰的上面流着,从西大桥绕行肯定迟到。心一狠,脱了鞋,推着车从冰面上趟过水流。当脚放入水中的那一刻,被冰水刺的生疼,感觉那疼像一根线,由脚底猛然刺向脑门,当强忍着过了水面时脚已经麻木了。那日我对冷彻刺骨有了真正的理解。
到了高三时,那条路有了改善,不知哪个好心人将河面上推了一条土坝,在河的西岸留了一个流水的口子,上面担了四根木头,建成了简易的小桥。行人、自行车可以从木头上小心的走过,自行车过小桥需要人扛在肩上,但已经方便了许多。一天中午回家吃饭,将英语课上印制的资料拿回家做练习,上学去时将它放在车子前面的篮子里,搬着自行车过那简易小桥时被一股风吹到了水里。看着随水漂去的作业,欲哭无泪,真有一种跃下水面去捞我的作业的冲动。高中三年这条路我每天走六趟(上晚自习)。
大学时的那条路
年我考上了张掖师专,我们家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搬到了城里,虽不常走那条路了,去农村走亲访友还偶尔要走那条路。年的冬天,我骑自行车去农村老家的地方,再次走上了那条路,看到了让我意想不到的变化。河坝里面用水泥打出了一条5-6米宽的水泥路,水泥路的两面高中间低,在最低处压了两道涵管,水不大时从下面管子里流过,水较大时从水泥路面上翻过。那条路被叫做过水路面,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现在。那条水泥过水路面的修建大大的方便了走那条路的人们,自此可以骑着自行车走过这条路。后来听说,这条过水路是祁家桥四队的农民企业家张天福为家乡父老做好事、自己出资修建的。每当走在这条路上都会感念张天福的好,这确实让我记忆深处的这条路发生了改变,方便了出行的人。只是觉得那条过水路面修的有点迟,错过了我上高中那艰难的三年。
现在的那条路
现在的那条路已经旧貌换新颜了,提到过水路面敦煌几乎没人不知道,已经完全没有了记忆深处的模样。那窑洞已经不见了踪影,代替它的是修建整齐的农庄,一排排一砖到顶的房子,罩顶封闭的院子,后面是一排排出租屋。原来风沙墙的位置上是一栋栋高楼,每到晚上灯火通明。从原来的我家到城里是一条柏油马路,一路路灯每晚通明。河坝里的那段路更是当年做梦都不敢想的情景,已经没有一粒沙的印记,站在那双向四车道的路面上,碧波荡漾的*河风情线一览无余。*府投资1亿多元,引水入河,蓄水造景,生态环保,清浑分治,实现水资源循环再利用,形成“一河、两岸、七区”融为一体的滨水景观带的美丽景色,彻底改变了城区段河道长期干涸无水、尘土飞扬以及城市无观赏水面的现状。这里更成为敦煌的三A级旅游景区,以景区承载文化,以文化传播着文明,植根中华历史文化沃土,挖掘丝路文化和敦煌文化,着力打造以“两墙”为核心,两岸沿线为延伸的文化景观带,以瓷文化展示了敦煌莫高窟壁画,以影雕的形式展现了中华二十四孝,以石文化雕刻了图腾柱、飞天壁画、敦煌八大景、道德经、唐诗,以及石护栏上的名人名言,雕塑了丝绸之路线路图,创建了独具特色的手模印、文化墙,添加了石雕小品等文化元素,展现出流动之情,亮丽之景,底蕴之深,再现了敦煌古城的魅力。
我记忆深处的那条路已经成为体现新时代畅、洁、美、安交通建设现代化的富强之路。
《沁园春·重阳抒怀》
转渠口中学 王丽
木叶初飞,重楼雁过,今又重阳。
看满山秋色,遍坡衰草;长空寥廓,大地迷茫。
丽日温馨,菊花璀璨。拟将心思付酒觞。
登高望,叹人生易老,世道沧桑!
秋寒莫可凭栏
到今日,鬓须染细霜。
有英雄胆气,豪枭*魄;临风把酒,对月怀伤。
半瞬流光,百年浮世,回首西风易断肠。
韶华老,且颓然一醉,山月苍茫。
敦煌传统染织技艺是纺织与印染相结合的民间技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绚丽多彩的敦煌布艺和丝绢是精致染织工艺的结晶。
敦煌传统染织作为敦煌学研究项目,近年来,在张仃、韩美林、冯骥才、常沙娜等艺术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其技艺传承和创新越来越被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