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元末明初夏县诗人王翰,写就著名的ldq
TUhjnbcbe - 2021/4/26 15:30:00

▲白沙河风光

夏县白沙河青铜雕塑文化长廊,梳理了夏县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塑造了令人震撼的文化艺术景观,其中元末明初的诗人王翰赫然在列。王翰铜像面对白沙河,似乎在沉思,又似在酝酿佳作。铜像基座有王翰的简历。同时还艺术地再现了其所写的著名“夏县八景”诗。构成了一幅文运绵长的人文画卷,诠释着夏县的经典。

▲王翰铜像

王翰,生卒年不详。据山西师范大学年蔡丹霞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明代王翰诗歌研究》介绍,其可能生于公元年,卒于年。关于王翰有关史书有这样的记载:

《康熙夏县志?人物志?贤才》载:“王翰,字时举,前令仲文子,仲文居官廉,既致仕清贫不能归,遂家焉。翰生而清癯,眉目秀整。少孤,鬻薪自给。适归赐寓夏,诸名士从之游。翰鬻薪后时往窃听。旸门人郭极怪之:既知为前令子,导见。肠知为佳士,遂得受业门下,极与其砚席,为供饮馔焉。学成,结庐中条山,有所得,取落叶代楮辄书之。洪武初以经明行修辟夏县训导,改平陆,迁鄢陵教谕,循循善诱,所至有声。永乐初,周邸闻其才名乞为教授。王素骄纵,多不法,翰数谏不听,因佯狂而去。及事败,藩臣皆获罪,翰独免,当道荐为翰林编修。后以追坐周邸事,左迁廉州教授。倭寇攻城。翰率生徒守御,城陷死之。后人摭其事,附比干录。翰性方正不随俗。俯仰以古圣贤为师法。临大变,无惧色。好聚书捐俸市之不足,虽辍衣食不惜也。”

从这一记载可以看出,王翰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坷多难,朝代更替前后的社会动乱扰乱了他的一生。王翰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年隐居中条山,中年幕僚抵骄王,晚年抗节殉国难。而关于王翰断然离开周王府的原因,史料还有更为详尽的记载,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保持朱氏王朝的长远统治及同元朝残余势力作斗争,在加强皇权的同时,又实行分封制,把他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分封在全国各地,想要他们来夹辅王室。于是在洪武三年(年),分封其九个儿子为王,建藩于各个战略要地,震慑四方。朱橚,明太祖第五个儿子,被封为吴王,后来明太祖认为吴地为国家财富之地,不适宜建藩,于洪武十一年(年),将朱橚改封为周王。洪武十四年(年),明太祖才命朱橚就藩于开封。洪武三十一年(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因其长子朱标早丧,皇长孙朱允炆继位,朱允坟为皇长孙时,就已感到“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逊”,以及他们“拥重兵,多不法”的成胁,因此他-即位,就开始削藩。建文元年(年),因为朱橚是燕王朱棣的同母胞弟,朱允坟害怕他支持朱棣,于是特意提防他,再加上朱橚本身也蓄有异谋,作为长史的王翰多次劝谏不被采纳,于是佯狂离去。

此外,王翰晚年生活比较困窘,且疾病缠身,这些在其诗歌创作中都有体现,如《送刘允中游关中》:“我亦平生湖海心,会稽禹穴穷幽深。熟知病废坐空堂,门屏咫尺如遥岑”;《别汴城诸友》:“病多傍肆常求药,视短停灯久废书”;《中秋感旧》:“老到形骸病日侵,追思往事倍伤心。故人别我如云散,浊酒同谁对月斟”,这些都是诗人生活真实的记录和感受;《折股后星诸友人》:“忧患因身苦不知,折来未是学良医。垂堂自忽千金戒,大厦元非一木支。凿齿自甘才半足,曾参深为不全悲。访君莫怪来常晚,遐轨从今不可追。”王翰晚年曾病足,与晋人习凿齿同为蹇疾。可见诗人晚年的生活比较凄苦和悲凉。

▲王翰铜像基座王翰介绍

王翰是随其父王仲文迁居夏县的,而且他的一生也深受其父及家庭的影响。关于其父,史书也有记载:

《康熙夏县志?官师志》中有记载:“王仲文,元,河南祥符人,由进士投大同县尹,调夏县为*。宽简恤孤贫,常出劝衣,自斋米煮粥不扰民。性嗜枣,尝出郊劝农,自斋米煮粥,民私增枣数枚,食毕,仍遗枣与民。家人常私受苞苴,仲文闻而愤詈,将穷治之,家人畏罪自缢。妻素氏躬纺织以助其廉,尝戒子翰曰:我以崔母自期,汝不能为铉暐乎?后调修武令以素。孺人卒于夏,留子翰守丧,遂家焉。”

祥符,河南省开封县旧称。汉于此置浚仪、开封二县,前者在今开封市西北,属陈留郡;后者在今开封市南,属河南郡。浚仪县于宋大中祥符三年(年)改称祥符县,宋代惯以年号名地。宋金以后开封县同为开封府、汴梁路治所。明初省开封县入祥符县,故明清均无开封县志。民国2年(年)改祥符县为开封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年5月31日决定撤销陈留县划归开封县。

古时称大夫的妻子为孺人,而到了明清时期则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因此从这一记载可以看出王仲文是个清廉正直,处处为百姓着想的好官。“铉"为三公重臣,“暐”是光明盛大的意思,王翰的母亲素氏时时告诚教育他要用功读书,光耀门楣,这表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此外她还以纺织为业贴补家用,这也是她对丈夫为官的一种默默支持,可见王翰的母亲也是一-位贤妻良母。陈田著《明诗纪事》中说:“时举先世祥符人,父仲文为夏县令,遂家焉。”这些记载都说明王翰的祖上是河南祥符人,后随父迁居夏县。

《乾隆解州夏县志》中也有同样的记载。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得王翰受到了儒学积极用世的思想、父亲刚正不阿的人格以及母亲善良贤淑的品质等多重影响,这些都在日后的从*道路与文学创作中有深刻的烙印。王仲文对后辈的影响在史料中也有相应的记载,在清王轩等纂修、郭平凡点校的《山西通志》(中华书局年版)中记载:“王仲文,年老致仕,遂家于夏县,子翰,孙汝正,俱以文学名。”而在《康熙夏县志)中则说:“王仲文,子孙科第相维。”这些记载都表明了王仲文的家学底蕴与人格修养在后代的延续和影响。

王翰的家风也深深地影响了儿子。史书中有关王翰之子“王砺”的记载:

《康熙夏县志》载:“王砺,字汝用,翰之子,幼嗜学,尝当暑夜读,家人劝止,乃以衾障灯,竞夕默诵。永乐甲午举人,乙未登进士,授工部主事,所著有荆南咏,子鹊集,听椿吟稿,藏于家,以子正封安肃县知县。”

《乾隆解州夏县志》载:“王砺,翰之子,号子鹄,随父宦廉州,僻居读书。有美娃夜挑之,知其妖,展书玩素不为动,娃不笑,叹而去。”这个记载虽然有些神异色彩,但也说明了王砺对读书的热爱与专注,对功名的执著。

《乾隆解州夏县志》又载:“举人,王砺,永乐十二年甲午科”;“进士,王砺,永乐十三年乙未科陈循榜。”在清王轩等纂修、郭平凡点校的《山西通志》(中华书局年版)中记载:“王翰子砺,字汝用,幼嗜学,登永乐乙未进士,官工部主事,迁遼府长史。以谏谪蒙阴知县,既归,教授乡里以老。”可见,王砺是因谏言不被采纳而告归乡里,终其一生,与其父亲有若相似的人生经历,这都是人格中方正耿直,不随流俗的体现,这与王翰对其的教导和影响是分不开的。在王翰的《梁园寓稿》中有一首诗是写给儿子王砺的,其中寄寓了自己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教诲,《示子砺》:“富贵人所愿,诗书须尔事。头角似稍长,难以杂童稚。玉琢终待磨,木揉后成器。寸阴必自惜,前修可追跂。数数恐伤恩,斯言尔当志。”

王翰家学深厚,家风致远,著述辉煌。《康熙夏县志》中记载:“王翰生平著述甚多,有经史曰抄<山林樵唱>藏于家,<敝帚集〉,<梁园寓稿〉刊行于世。”在《中国方志丛书》《平陆县志》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在《康熙夏县志?官师志》记载:“王翰家贫无楮,有得,取落叶书之,每风起诗草漂沟涧谷中,按节高歌,声震金石,著山林樵唱。……升鄢陵教谕,著敝帚集。永乐元年,周邸闻其才名,乞为教授,著梁园寓稿。”

在《明史?艺文志》中记载:“王翰敝帚集五卷,梁园寓稿九卷。”这与《山西通志》的记载是相同的。在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中记载:“王翰,夏县人,元末隐居中条山中,国初,出为周藩相。有<敝帚〉、<樵唱〉、<梁园〉诸集,韩邦奇为之序。”韩邦奇为《梁园寓稿》所作的序言,在其《苑洛集》中可以见到,在序言中他明确表达了对王翰人格的高度认可和赞赏,"子读夏台王先生梁园寓稿,夷论其世,深有感焉,......先生问学该博,义理渊微,文章典雅,诗律清新。生衰元之季,不屑苟禄,隐居中条山,进学稽德,若将终身焉。”《四库全书》中,收录了王翰诗集《梁园寓稿》,共首诗歌,几乎包涵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各种题材。

对于夏县来说,王翰不仅是继司马光之后,县域最富盛名的一代才子,而且为夏县留下了著名的八景诗,诗意纵横,人文情怀:

(一)瑶台月夜

一迳穿云小洞天,梗楠千尺宿风烟。清溪遶屋归来晚,月满瑶台秋满天。

(二)柏塔秋风

一塔崔巍驾碧空,森森翠柏起秋风。云深宝殿无人到,咫尺仙居未许通。

(三)禹城朝雨

一天疎雨乱山低,谁唤扁舟过小溪。何处锵锵響瓊主,飞泉只在禹城西。

▲《禹城朝雨》景观

(四)建寺晚钟

梵宇峯头锁暮烟,寒钟初动月娟娟。衲僧讲罢归来晚,一百八声霜满天。

▲《建寺晚钟》景观

(五)秦楼夕照

楼阁参差倚翠微,赛驴驮醉抱琴归。清高自得林泉趣,千朵芙蓉照夕晖。

▲《秦楼夕照》景观

(六)巫谷晚晴

秋雨初收巫谷春,骞驴何处去寻真。白云东望瑶台近,千树碧桃和露新。

▲《巫谷晚晴》景观

(七)条山积雪

踏遍溪桥不见梅,高吟天地静无埃。举鞭可是瑶台路,自怪曾骑白凤来。

▲《条山积雪》景观

(八)涑水横桥

涑水西风晓雨收,马蹄蹀躞过溪头。扁舟谁唱江南曲,雁落平沙烟水秋。

▲《涑水横桥》景观

王翰之子王砺也有一首写夏县的诗:

过鸣条岗

迤逦南来百里长,迅迢古路夹重冈。火烧兀兀原头草,雨洒青青陌上桑。司马墓前多古柏,禹王祠下尽长杨。唐征桀战无寻处,徒使行人几感伤。

王翰在廉州府教授任上,率生徒抗击倭寇,冒刃而死,可谓壮烈。据《康熙夏县志》载:王翰葬于现今禹王乡东浒村南。其子王砺,孙王正,葬于瑶台山北二里许柏坡上,其后皆葬于翰墓之次。

在夏县文明厚重的土地上,仰望先贤,追思怀远,人格巍巍,学问煌煌,天地洞达。

(责编:张国平)

谢谢您的浏览和

1
查看完整版本: 元末明初夏县诗人王翰,写就著名的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