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相遇若重逢
刷刷新闻,转转好友,每天就有进账。央视记者连日来调查发现,一批资讯类平台和应用打出“刷新闻赚现金”的噱头,以现金补贴鼓励用户阅读、转发并推荐好友下载,看似收获了用户时长和忠诚度,却由于传播内容的低俗、低质,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甚至触碰了法律的底线。
拉好友赚钱有用户收入高达近40万
浙江绍兴的玲玲表示,从今年8月开始使用一款资讯类应用,当时听别人介绍说看看新闻就能赚钱,玲玲将信将疑,便试了试。
从这款软件上陆陆续续赚到钱之后,玲玲开始把它推荐给身边的亲朋好友。“拉一个人可以奖励10块钱,拉两个就20块。他注册好之后我还要提醒他阅读,这样我才可以得到奖励。”
记者试下载了几款相关软件,这些软件大多打着“会赚钱的头条”、“看新闻领红包”等广告语,还将奖励规则写成秘笈、攻略;进入之后,各种现金和红包令人眼花缭乱。而在这些规则中,明显收益最高的是“邀请好友”:每邀请2个好友奖励27元;邀请一次赚10元。在一个叫做“趣头条”平台的收入榜里,冠*用户邀请了超过名好友加入,收入竟达将近40万元。
专家指出,资讯类平台应该提供一个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讨论,以促进社会福利和进步的空间。而“现金换流量”的模式,消解了社会互动的严肃性,带来了过度的娱乐化,不利于建立一个这个风清气正的互联网空间。
标题*、低俗内容博眼球惹争议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面上至少已出现了五六十款这类软件。现金奖励、花式推广为平台吸引了不少眼球,甚至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烧钱得来的用户靠什么留住?一些资讯类平台非但不在内容建设上下功夫,还开始剑走偏锋。
浙江嵊州的小赵在母亲推荐下,一个多月前开始和爱人一起使用趣头条。然而很快就发现看不到什么有价值的资讯。“广告特别多,穿得比较裸露,还有些低俗的视频。”
看了趣头条刚十来天的王某,更是直接将其卸载。“标题看看很新鲜,实际上没啥内容。好多新闻有点胡编乱造。”
记者浏览了若干类似应用,发现内容上多以养生贴士、明星八卦、风水解梦等为主。其中不乏严重的标题*。
尽管如此,仍有一批用户每天在这类平台上花费大量时间。现金诱惑、花式推广为何如此奏效?中国*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这类平台借鉴的是网络游戏模式,网络游戏并非是很多用户对游戏本身的痴迷程度,而是它借助每天要做的一些任务,形成一定固化模式,一旦形成使用习惯,用户黏连度会比以前所有的产品更高。
部分资讯类平台成违规广告藏身地
投入大量资金招揽用户注册,又用旁门左道的方法吸引用户阅读,这类平台靠什么赚钱?广告,而且不是一般的广告。
打开几个资讯类应用的首页,各种夸张的标题,夹带保健品、祛斑、祛痘、丰胸、减肥、网赚等广告内容:“一天一次,狂减30斤”,“江苏大姐巧用一物,28天彻底祛斑”,多数直接引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