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布双起通讯员商贺张珂
“孔月仙,刘邓首长的老房东,年生人,年入*,年去世,她的丈夫蒋广侠曾随部队南下,后在战斗中负伤被送回了家里;于春梅,年生人,年入*,是当年的沙河崖村妇女主任、女民兵连连长,当年经常为两位首长做手擀面;蒋振华,年生人,年参*入伍,是当时村中8位参*者之一……”伴随着讲解员胥先芳激情澎湃的声音,那些平凡又光荣的拥*楷模的名字,出现在阳谷县寿张镇沙河崖村“刘邓大*渡河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的展板上,也让来访者瞬间回到年刘邓大*强渡*河天险的烽火岁月。
“刘邓大*真勇敢,渡河反攻鲁西南,大捷歼敌六七万……”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主力部队,一举突破国民*重兵把守的*河天堑,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首长正是在沙河崖村这个小小的农家院落里,谋划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战略战术。
“刘邓首长是晚上来俺村的”,老房东于月仙的二儿子蒋景良今年70岁,头发已花白,但提起当年刘邓大*在沙河崖的那段时光,他仍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蒋景良介绍,他家所在的胡同叫蒋家胡同,居住的都是蒋姓人家,一共有3个院落,6户人家,这6户人家也都是兄弟关系。刘邓首长当时住在了蒋景良家,从胡同口到两位首长居住的地方要经过五道门,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安全性。
“听母亲说,刘邓首长选中在我们家落脚时,爷爷主动提出住小屋,把上房让给两位首长,而首长们说什么也不同意,坚持要让老房东一家住上房。”蒋景良坐在马扎上望着土墙,顿了顿又说,“有件事母亲总提起,母亲有个牙疼的老毛病,于是在门口砖台上备着一碗白水(旧时民间的一种封建迷信,认为可以用来供奉神仙,消除病痛)。细心的刘伯承首长发现了我母亲牙疼,他让勤务兵去买了消炎药,亲自倒水给母亲送来。”
尽管方言不通,但大家在一起相处得甚为和睦。孔月仙是名*员,白天不仅洗衣做饭,还领着老百姓做鞋,晚上再去各家各户收鞋。“当兵的对老房东都很好,7个月的时间里,*民经常交流,像一家人似的,不分你我。”蒋景良补充道,“当年哥哥才1岁多,听说被刘伯承首长抱着还尿了他一身呢!”现在讲起这段往事,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笑了起来。
“当年我们沙河崖村有余人,别看人少,贡献不小!除了捐赠大量物资以外,当年参*人数近20人,光年就有8人跟随刘邓大*参*南下,这就是俺村拥*爱*的生动体现。”沙河崖村*支部书记蒋景高说。
面对当时无论是数量还是装备都占上风的国民**队,刘邓大*是如何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和拥护的呢?蒋景良回忆起这样一件小事。他听母亲讲,当时刘邓大*在这里住的时候,刘伯承司令员救了两个小孩子的命。一天上午,村里有几个小孩子在街上玩耍,忽然,从西南方向飞来两架敌机,在村子上空盘旋搜寻。刘伯承从村外回来,发现孩子们仍在玩耍,一边喊着让孩子们赶紧躲避,一边拉起两个孩子向安全的地方跑去。这时,一颗炸弹从空中落下来,刘伯承和孩子赶紧卧倒,炸弹正好在孩子们刚才玩耍的地方爆炸。穿过弥漫的硝烟和尘土,他们跑到了安全地带。当发现有孩子手部负伤时,刘伯承急忙用自己的手绢给他包扎,待敌机走后,又叫来卫生员给孩子包扎,直到一切处理完毕,他才放心地离去。
点滴小事,见证了*民鱼水情深,更见证了刘邓首长爱护人民的崇高品格和爱民情怀。“我们英雄的鲁西人民,用一颗赤诚的心支援刘邓大*强渡*河、挺进中原地区。据不完全统计,阳谷县人民为了支前捐助粮食余万斤,担架1.5万余副,车辆、树木、牲畜等物资不计其数”,刘邓大*渡河指挥部旧址负责人王涛介绍。
强渡*河,需要大量船只,而造船需要大量木材。英雄的阳谷人民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下,紧急动员起来,收购大树、准备苎麻、采购桐油,昼夜赶造渡河船只。有的老百姓把家里的门板卸下来,有的老人把自己的寿材板都献出来用于造船。现年67岁的陈明堂,能清晰地回忆起祖父向其讲述为渡河大*捐献木材的事迹。
现年94岁、曾任村民兵连长的于春梅,由于春节前不慎摔了一跤,现在只能静卧养伤,但提起那一段红色岁月,作为拥*楷模的于春梅,眼神里马上闪现出异样的光彩。于春梅回忆道,上世纪40年代,蒋家庄周围村子里有大批汉奸武装,他们不但烧杀抢掠,而且定期向各村强收公粮。蒋家庄的村民秘密建立民兵模范班和自卫队武装,修建了圩子(保护村庄的土墙),与汉奸对抗3年,成为知名的“堡垒村”。当时村里成立了2个男民兵班和1个女民兵班,男民兵有枪支,女民兵的武器则是约半米长的大刀。
年6月下旬的一个凌晨,蒋家庄迎来了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刻。于春梅回忆说,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率领多人来到了蒋家庄,将指挥部设在了孔月仙家。于春梅说,每到周日,他们都会被叫到指挥部,听邓小平给他们讲课。大到路线*策,小到生活作息,首长都一一过问。两位首长对待民兵很亲切,每次去都会拿出花生等零食招待他们。
于春梅说,那时女民兵都会主动为指挥部的官兵拆缝被子、打磨枪支,还做袜子做鞋,与部队关系亲密。刘邓大*成功渡河后,邓小平还给孔月仙寄来一封信,向他们表示感谢,可惜那封信早已遗失了。
“沙河崖村的名字还是邓小平给改的。”于春梅回忆说,临战前的一个早晨,刘伯承和邓小平带着几个警卫战士和村干部到村东头的赵王河边散步,看到赵王河西岸有个大土崖,村周围也都是*沙滩,邓小平就说,“你们这个村紧靠河边土崖又到处堆满了*沙。现在蒋介石的败局已定。我看你们的村名叫沙河崖比叫蒋家庄更好,你们看行不行?”大家听了都非常赞同,于是沙河崖就成了蒋家庄的新名字。
重走百年路,不忘新征程。为更好地铭记这段历史,发扬渡河精神,增强爱国情怀,年,阳谷县修建了刘邓大*强渡*河战役纪念馆;年秋,阳谷县在沙河崖村修复了刘邓大*强渡*河指挥部旧址,迟浩田将*亲笔为旧址题字;年,阳谷县委、县*府又投资扩建了纪念馆和纪念广场。今天,刘邓首长运筹帷幄、飞渡*河的革命精神已融入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成为山东省国防教育、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省市社科普及教育的重要基地。
如今的沙河崖村变化日新月异,村民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蒋景高介绍,这两年,*府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优势,深挖以“刘邓大*强渡*河”为核心的红色资源,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还大力推动苹果、樱桃、毛豆种植及木材加工等产业扶贫项目,现在村里的贫困户已全部成功脱贫。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治智慧和道德滋养”。重走沙河崖,唤起了人们对那段红色时代的记忆,刘伯承、邓小平老一辈革命家高超的领导艺术以及*民鱼水情深的渡河精神也将永远定格在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