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芦芝居士
图:来自网络
悠悠沙河水,滋养着沙河人。沙河人是忠于沙土地的,正如采尼所言:“我的兄弟们忠于地。”祖祖辈辈生活在沙河两岸的丰沛人,与沙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离开她而生活。
所以说忠于沙河是大沙河人生活的正当道路,长年累月将沙土气息与自己的语言相互渗透,产生了自己的方言土语,这便是丰沛人自己生产创作的乡土艺术。语音字义混进了丰沛人的血脉里,成为特色语言的遗传,甚至演变为沙土地纯粹的乡风。今天,我们走进丰沛方言的风景区,观其形,解其义,尝其味,可谓乐哉悠哉!
从家禽家畜幼崽的名字上看看丰沛人的爱心独具。牛的幼崽叫“牛犊子”,驴的幼崽叫“驴驹子”,羊的幼崽叫“羊羔子”,猪的幼崽叫“猪秧子”,兔的幼崽叫“兔崽子”,狗的幼崽叫“狗娃子”,鸡的幼崽叫“鸡娃子”。
看来每个名字的后面都有个词缀“子”,却隐藏着甜甜的爱意。尤其“鸡娃子”、“狗娃子”,全都人格化了,更体现出丰沛人对小鸡小狗们的爱意。“猪秧子”之名就更奇妙有趣,何以“秧”为名?大概是母猪下崽时,小猪仔一个一个地接着下地,像拉拉秧似的。以“秧”为名,真乃形之赫赫,义之昭昭。
小牛以“犊”为名,是状其形;小马以“驹”为名,是绘其神;小羊以“羔”为名,是显其态;小兔以“崽”为名,是展其性。可以说,一个名字就是一幅鲜活的素描肖像图。尤其“犊”字,丰沛人对此特有独钟。
比如说你袒护自己的孩子,丰沛人却说你“护犊子”。“护犊子”是比喻的说词,生动形象。你看,一个老牛护着一个小牛,其形其情是那么的纯真,愈品愈有意思,又愈有情理。让你用任何语言来描述,都不能穷尽这三个字的意蕴,也树不起这三个字的形象。
物件的的名称更显示出丰沛人的智慧。如“被子”,丰沛人叫“盖体”。“被子”的功能主要是盖身体的,用物件的用途来命名,可谓是丰沛人的一大发明。又如“驴盖眼”,它是用麻编织的两个圆圆的物体,推磨时用它蒙住驴的眼睛。“驴盖眼”实则是盖驴眼,而丰沛人却将“驴”放在词首,这就是丰沛方言的特色。
问话也是讲究的,如问人生育没生育小孩。丰沛人不是直接问你生了没有,而是问你“解怀”了吗?“解怀”一语真形象,多像电视剧里的镜头:一个妇女解开衣襟喂小孩,小孩吃母乳的镜头便展现在人的面前。试问,有哪个词能比得上“解怀”的艺术魅力?
丰沛方言中的俗语、歇后语、农谚是丰富多彩的,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大旱不过五月三十儿”;“蛤蟆打哇哇,四十五天喝疙疤”;“三月清明榆不老,二月清明老了榆”……这些农谚是沙河人长年累月的观察而总结获得的,尤其“大旱不过五月三十”还隐含着一个民间传说:说的是关老爷五月三十儿磨大刀。
“烙馍省,发馍费,拽疙瘩卖了地”,这俗语体现了丰沛人的生活观,表白了丰沛人是如何过日子的。“骡子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则是规劝人不要自大,要谦虚。“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这是丰沛人的教育观,多么朴实的箴言哇!“一个汗珠摔八瓣”,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述劳动人的辛苦。
丰沛方言中指责人的话都带有几分文明,如“不吃人粮食”、“不屙人屎”、“不识好人逮”,这些看似没有语义风暴的语句,却具有强烈的冲击力。
丰沛方言根植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和载体中,如渔鼓、落子,这些曲艺,如果不用丰沛方言来演唱,那就毫无艺术感染力。可惜,这些曲艺近乎失传,有待内行人士进行整理与发掘。
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说:“方言土语,很有些意味深长的话……听者也觉得趣味津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使用丰沛方言,让其“趣味津津”更加鲜活,生命力更加旺盛。
说一句地地道道的丰沛方言,大沙河的草草木木都感到亲切温暖;听到有滋有味的丰沛方言,心里便会泛起乡愁的甜蜜。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守护家乡语言的圣地吧!
愚伯的自留地施比受更为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