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建德在隋末唐初,是一位英雄豪杰,对于献县的历史也十分重要,因为窦建德定都献县,所以唐朝对献县的建设有点*治歧视,把从西汉东汉时代延续的封国,改为分成几块,一部分隶属深州,一部分隶属景州,一部分隶属瀛州……。
要弄清柳沟河的河道,先要根据历史地理资料搞清楚隋唐的地理辖区。
此图是年代和*区不够准确的,只是一个大概示意图,唐朝的乐寿属于饶阳(深州州治饶阳)管辖。个人推测一下当时的交河(西交河,在今富镇南偏东)属于景州。在此图的交河位置西二十里。深州瀛洲的交界应该是在今献县县城中夹皮沟位置将隋末窦建德乐寿划归了深州管辖。(唐深州以饶阳为*治经济中心)武强则属于镇州,今滏阳河以西应该属于镇州的辖区。以汉朝地图对比行*辖区划分大家可能会说为什么镇州的形状这样蜿蜒狭长呀?我们根据河流影响经济的原因,分析镇州的行*辖区划分,可能有古*河流域,滹沱河流域的地理遗迹。公元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武垣县治迁至瀛州城。开皇十六年(年),武垣县改名河间县,初属瀛州,大业三年(年)改隶河间郡,今肃宁县一带属河间郡武垣县。公元年,唐朝恢复了武垣县这一建制。不过,到了公元年,武垣县又并入河间县,该地区属之。后来属河北东路河间府。根据这段历史分析,“河间城西门的垄沟瓦有肃宁的一半”河间肃宁当初也是以运河为界,只不过因为河间郡的*治经济比较重要,河两岸都属于河间,但武垣与河间的隋唐分界在今河间城内,就是隋唐河间府应该在今河间东部,今河间西部的河道遗迹以西属于肃宁,这就是今河间果子洼的哈家古代*区划分应该是肃宁人,但距离河间很近,也说自己是河间人的历史原因。根据唐初乐寿属于深州的区划,以城中夹皮沟为界,窦建德的大夏都城乐寿在运河西,唐朝荒废了。长丰渠运河以东属于瀛洲,单桥滹沱河故道以南属于景州(交河),献县是三州交界的边缘化地带。这样基本对隋唐的*区有个略谱之后,我们再分析柳沟河的河道路线。窦建德是在战争的间隙,没有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就疏通了连接永年故城乐寿的柳沟河宋以后的地理著作对柳沟的流径也有相应的叙述,如《读史方域纪要》和《畿辅安澜志》等。但都因年代的久远与日后的水患冲刷不能复述其流经了,根据上述几部史书对柳沟的描述,它利用了不同河道的贯通达到的,想来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比较曲折。先是洛水接“上漳水”(浊漳),引部分浊漳水入“下漳水(清漳河)”接蔡河,入隋炀帝的永济渠,即“枯下漳渠者。清漳渠也。自邺县界来,非浊漳也。隋大业中,制使姚暹〔购疏决,从上漳渠水入此渠,亦名姚暹河;炀帝征辽回,泛舟于此,谓之回銮河;大业十三年,窦建德于广平郡(今永年县)又疏此水入柳沟,遂与永济合流”。《畿辅安澜志》讲柳沟受过北宋*河北流的淤积,所以王履泰描述说“洛河故道,一支自漳河东流入广宗县界,经威县城南五河洼村东南达于*河,与运河合流,即*河枯槽盖由清河县东之蔡河以达于运”[48],同乐史的描述是一致的。根据滹沱河即是恒卫的说法(恒山是北岳)滹沱河也叫卫河。
明史河渠志:滹沱河明初故道由藁城,晋州,宁晋入卫,其后迁徙不一……。就是说明朝的藁城晋州宁晋以下的滹沱河即是卫河。卫河就是卫运河。长丰渠又叫*龙港(港古代念江)加上黑龙港,白龙港看来历史变迁很多古河道名字都变了柳沟沿永济渠到今西半屯镇南召村南,离开永济渠入屯氏别河的东阳支[倒,在天水屯村入今运河,再从甲马营北离开今运河,东北流经今武城县到今故城县的故城镇东南,穿过今运河,下接明末的孟家沟(一名柳行港,《寰宇记》之柳沟),清人顾祖禹说:“孟家沟,在县(故城县故城镇)东二里,漳水(漳卫运河)决入处也。一名柳行港。”[刈柳行港可能是漳南县当时对柳沟的雅称,明朝在故城东的运河决口向北流经故城镇东的“孟家湾”,故名为“孟家沟”。《畿辅安澜志》说:“疑即故城县之柳行港,一名孟港者也。”经郝老师实地结合卫星地图观察,从故城镇三里口村西到复立村西,再循七十年代开挖的青年运河(瑞谷河),北过大文庄村西、瑞谷村西,再向北流入琵琶湾,即王履泰《畿辅安澜志》卫河卷四附载:“琵琶湾。在景州卫河西岸。”琵琶湾乃隋时的湖泊,经北宋庆历*河淤积和明、清时期多次漳卫运河决口淤积,今天己全部变成农田,遇雨涝年份,仍然汪洋一片。显然对于景县而言已成灾难性洪水,即过故城县的历次洪水毫无保留由此泄出。民国时期景县人在此开大洋河以泄水,因过景县的大洋村才称大洋河,故城县境内多称东沙河。当年柳沟河河道与今大洋河重叠的地方并不多,因为柳沟河过瑞谷村西南就向西北过今东三务村到高邮务(今孟务村附近),大约接沙河东北接琵琶湾,柳沟在湖中何处为主河道?因宋*河的扰乱已经难以考证辨别,约在皮婆屯东向北过景县小青草河村西,再向北过景县城西,即所谓“达州(景州,即今景县)西,为青草河。又东北注于千顷洼。今涸”。[旳据《故城县志》和《辞海》记载,“(孙务村在)隋大业七年(年),高士达率千余人在清河(郡)起义,以高鸡泊为根据地,曾驻兵于此,这里是高士达办理书信之所,名“高邮务”;也表明孙务村有连接蓿城(今景县)的水路通道,应该是清朝时所称的“青草河”,青草河即北魏时的“从陂”,沿从陂到了交河县(泊头市交河镇)东,又有“倒流河。一名蔡河,在交河县东北二十五里至三岔河新挑沟入于漳”应该就是柳沟河,此处的水皆向东或东北流,这条河则向西流,故名为倒流河,应是故城县何刘屯以南蔡河的下游河段,也应是柳沟河通往窦建德大业十三年(年)在乐寿(今献县)所建金城宫的河段。蔡河应是春秋以前起源太行山东麓的古老河流,所以巨鹿县有蔡河,乃《禹贡》河形成后截蔡河北流,断流后蔡河水走*河故道的缘故,才在今天不见向东流连接清河县之蔡河的痕迹。在清河县和故城县都有蔡河枯槽,到泊头市交河镇(清交河县)仍出现蔡河,显然是古蔡河的遗存。在清河县被窦建德利用,上接洛水下连漳河、回銮河、永济渠、屯氏别河、蔡河和今故城县与景县的湖泊间沟渠开为柳沟河。首开柳沟的时期应该定在“十三年(年)正月,筑坛场于河间乐寿界中,自称长乐王,年号丁丑,署置官属”[殉。七月打败隋*薛世雄以后,窦建德才说“今将安百姓,定天下”[切,明确表态不能蝇营狗苟,要治国辖民了。需大量的战略物资和生活物资运到王城,在漳南县所建的鹿、豕、鸭、鹅,肉食基地和平原、渤海、清河郡的粮食,应有畅通的运输通道。开河漕运当是首选之策。估计年首开漳南县(今故城镇)到乐寿(今献县)北的柳沟河。唐武德二年(年)窦建德已被杨侗封为夏王,“迁都于洛州,号万春宫"[58]o应该在这一年的九月份进攻相州前,用柳沟河将乐寿一漳南一洛州(今永年县)三大根据地连接起来。柳沟河应在唐武德二年(年)八月全线贯通。柳沟河开河之举首先是沟通根据地的战略目的,兼及航运和灌溉,不像隋炀帝开的永济渠大量劳民,仅是为了征伐高丽,不许百姓行船和引水灌溉,为之“官漕”。窦建德一改隋炀帝的*策,与民共用一河,在战争间歇不大量扰民而利用旧河道简单疏通,又不阻止民用,百姓得利甚多,故此在唐朝贞观时期百姓依然感恩戴德建庙祭祀。因为引漳河水为水源,沿河有众多的洼地潴水为湖泊,即使是引水灌溉也不会造成柳沟河枯源而影响*运。*民共用更利于水道的畅通,不像隋炀帝的永济渠运兵后不到十年就断流了!但因柳沟河不连接唐的重镇,不受*府重视,唐朝又有很多开渠的狂人如姜师度,薛大鼎等,所以柳沟河逐渐冷落荒废,在盛唐时就已经废弃。秦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