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有ldquo胆囊息肉rdquo,
TUhjnbcbe - 2021/9/3 8:51:00
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好 http://m.39.net/news/a_5231188.html

近日有消息称某青年演员

因常年拍戏吃饭不规律导致胃不好

后来又出现胆囊息肉

更有消息称其胆囊息肉已有12年

吃饭不规律

真的会导致胆囊息肉吗?

胆囊息肉一直不切除

真的没问题吗?

医院普外科顾宏刚主任医师为大家介绍

男性和乙肝患者更易生胆囊息肉

顾宏刚医生表示,从新闻报道中很难推测具体情况,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胆囊息肉并不是年龄大的人才会生,年纪轻的人也会生。像十几岁发病的不是偶然现象,年轻人生胆囊息肉的也不少。

所谓“胆囊息肉”,又称胆息肉,是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统称,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类疾病。发现胆囊壁向内突出或隆起样生长,都称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息肉这一疾病男性比女性发病率更高一些。”顾宏刚医生介绍说,“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高危因素是男性、乙肝病*感染和胆囊炎症。”乙肝患者本身的肝脏代谢有问题,胆固醇代谢障碍,就容易导致胆固醇在胆囊壁沉积而形成胆固醇性息肉。这类人群的饮食可能没有问题,而是疾病的特性造成。

胆囊息肉有20多种类型

顾宏刚医生介绍说,胆囊息肉如果按照病理学分类,可以区分成20多种疾病。

首先,可以简单地把这些息肉病分为恶性和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恶性的比例较低,大部分是良性的。良性的息肉再从病理学上分,又可以分为肿瘤样病变和非肿瘤样病变。

非肿瘤样病变

临床多见的有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症和类腺瘤样息肉等。

肿瘤样息肉病

主要有腺瘤、脂肪瘤、纤维腺瘤和血管瘤等,这些可以说是真性肿瘤。

“该演员的胆囊息肉并不十分明确,只是属于这一类疾病,到底属于哪一种类型还需要更多的检查资料。但我们可以推测,他说跟饮食、胃病有关,那么很有可能是胆固醇性息肉。”顾宏刚医生解释说,“因为肿瘤样息肉的病因不明,跟外界刺激比如饮食的关系不大。但是,胆固醇性息肉的发病与饮食等因素密切相关,与早期胆结石的病因类似。”有部分患者就是因为饮食不规律,造成胆固醇过度沉积,胆囊没有及时地将其排尽,就会沉积在胆囊壁上,形成胆固醇性的息肉。在B超下就可以看到一粒粒粟米样的颗粒,被称为“彗尾症”。这类息肉单发的比较少见,大部分是多发性的。胆固醇息肉大小一般在2—3毫米,也有长到5—7毫米甚至更大的,但更大的胆固醇息肉会变成结石。

最近这些年来,胆固醇样息肉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了,这种类型的息肉发病原因与肿瘤样息肉及早期癌变完全是两码事。从理论上来说,胆固醇样息肉是不会癌变的。

炎、石、肉“三兄弟”的关系

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都是常见的胆囊疾病,这“三兄弟”之间有没有关系呢?

顾宏刚医生解释说,胆囊本身的炎症比较少,大多是胆囊结石刺激产生。而胆囊息肉病中,有一部分本身是炎性的病变,比如炎性息肉,就是炎症造成的。所以,胆囊息肉跟炎症一定是有关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胆囊息肉都跟炎症有关。

B超可初步判断息肉性质

顾宏刚医生介绍,胆囊息肉目前主要是依靠B超来诊断,其他还有超声内镜、超声造影及上腹部增强CT和核磁共振等,都可以作为辅助诊断的检查。但是,首选或者推荐的还是普通B超检查,因为B超检查最直观、最方便。“B超对息肉的有无诊断率非常高,难点就在于性质的鉴别,判断到底是否需要手术,或者什么程度需要手术。所以,辅助诊断的一些检查方法可用于鉴别是否有恶性倾向还是单纯的胆固醇性息肉等。”

B超检查也可以从息肉的大小、形态等方面来做一些初步的鉴别。

大小:

息肉的大小是判断良恶性的重要依据。多发的2—3毫米的病变,胆固醇息肉的可能性是最大的。3—7毫米的可能是胆固醇性息肉,也可能是肿瘤样病变(比如腺瘤),或者其他非肿瘤性的良性疾病。这时候,B超检查就需要看清息肉的血流情况等其他更多的信息。7—10毫米的息肉,恶性的可能性就更高了。大于1厘米的息肉,胆固醇性息肉的可能性就非常小,多数是肿瘤性的疾病,以腺瘤为主,也有可能是早期的癌变。

数量:

多发性的息肉恶变的几率相对较低,单发的就要更加警惕了。

活动度:

息肉长到一定程度可能需要跟结石相鉴别。B超下息肉是低回声或中回声组织,而结石是高回声组织,这是鉴别息肉和结石的主要判断依据。另外一个依据就是活动度,如果是会浮动的就是结石,息肉是不会浮动的。

蒂的形态:

有些息肉就像梨一样,看上去挺大的,但连接的蒂就像梨的柄梗一样细长,这些形态的息肉多数是良性的。有些息肉整个附着在胆囊壁上,蒂比较宽、厚,就要引起警惕了,有可能是早期的恶性病变,或者将来有可能容易恶变。

治息肉没有“神药”

就胆囊息肉这一疾病而言,治疗比较简单,要么手术切除,要么随访观察。除了胆固醇性息肉还可以通过利胆等药物治疗外,其他肿瘤性息肉主要是随访,没有可以治疗的药物。

胆固醇性息肉的发病与胆固醇代谢有关,所以通过药物利胆或者调节胆固醇代谢,息肉可以缩小甚至消失。包括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都可以改善胆固醇代谢,有助于胆固醇性息肉的治愈。

但是,肿瘤性息肉想通过药物治疗来缩小的可能性非常小。顾宏刚医生提醒说,有些网站上介绍说,有“神药”可以治好胆囊息肉,多数是夸大其词的。胆固醇性息肉在胆囊息肉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多,这样的病需要有经验的医生来判断和评估。

五种情况必须手术切除

肿瘤样的胆囊息肉有一定的恶变率,所以需要密切随访。到了一定的程度,建议手术治疗。而非肿瘤性的病变,比如胆囊腺肌症的争议就很大,有些专家认为需要手术切除,而有些专家则认为可以密切随访,不一定要手术,但是多数倾向于需要手术切除。

顾宏刚医生认为,胆囊切除对整体的影响并不大,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有几种情况是强烈建议手术切除的:

大于1厘米者

大于1厘米的胆囊息肉癌变率较高,所以,一般是建议手术治疗的。现在发现,大于1厘米的息肉与胆囊癌的发病有密切关系。部分报道显示,超过1厘米的胆囊息肉癌变的几率超过30%。有数据显示,如果息肉大于1.5厘米,癌变率超过60%。如果息肉大于2厘米,几乎直接可以认为是恶性的肿瘤。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一般不会将已经发现的胆囊息肉拖到这么晚期再去治疗。

近期迅速增长者

息肉的增长情况也是手术指征之一,这种情况下不考虑息肉的大小,只要增长快的就应该尽快手术。“如果短期内增长迅速,不一定要等到息肉超过1厘米,可以更早地进行手术治疗。真正的良性息肉样病变,增长的速度非常缓慢。如果有恶变的倾向,或者已经早期恶变了,它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增长较快。”

位于胆囊颈部者

因为位于胆囊颈部的息肉容易引起不适,伴随腹胀、腹痛、*疸等临床症状。

合并结石者

有些病人是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并存的。这类病人常常会有不适症状,手术对于胆囊息肉大小的要求可以低一些。

年龄

不同年龄层的胆囊息肉患者,在治疗中也会有区别。因为年龄越大,恶变的可能也越大,所以对于年龄较大的胆囊息肉患者,也建议手术切除。比如,50岁以上的患者,即使息肉没有达到1厘米,也会建议手术治疗。但是,年纪轻的多数是可以进行随访的。

符合上述任一条件者,都建议手术治疗。

不想癌变,有办法预防吗?

发现息肉,不少患者会担心恶变,有什么方法可以阻止它恶变呢?又有哪些因素可能促进息肉恶变呢?

“目前,也没有发现特定的因素可以促进息肉恶变。”顾宏刚医生表示,“我们可以从胆囊癌的致病原因来分析。胆囊癌整体的恶性程度非常高,进展期的胆囊癌一般的自然病程是半年左右。也就是说,发现进展期的胆囊癌,一般是半年左右的寿命。胆囊癌的病因跟其他多种癌症的病因有类似的地方,比如空气污染、腌制食品、烟雾刺激、精神压力等。胆囊癌的发病非常特殊的一点是,与胆囊结石有密切的关系,大部分的胆囊癌同时伴有胆囊结石。所以,胆囊癌的病因是胆囊结石或者胆囊息肉样病变,这是胆囊癌发病最大的原因。”

胆囊息肉如何“随访”?

一旦发现胆囊息肉,也没有好的办法可以阻止其恶变。因为胆囊息肉的种类非常多,在息肉较小的时候,很难分辨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所以,在不符合手术指征的情况下,大多数患者都会被医生告知需要“随访”。“随访”已经成为一个高频词汇,那么,胆囊息肉究竟怎么随访呢?

顾宏刚医生表示,息肉不治疗,即使良性的息肉也会缓慢地不断地增长。而随着息肉体积的增大,可能癌变的风险也会增高。所以,怎样掌握好随访复查的频率也很重要。

“一般来说,息肉越大,复查的频率就越高。”顾宏刚医生建议:7毫米以下的息肉,6个月—1年复查一次;大于7毫米的息肉,3—6个月复查一次。

转自:《健康财富周刊》记者:蒋美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ldquo胆囊息肉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