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张红霞
12月4日,冬日暖阳照耀着沙河,水草丰美,彩树成荫。漫步沙河边,细心的成都市民发现绿道上新添了许多户外长椅,除了造型各异,每把椅子上都有一块印着庆祝建*周年LOGO的铭牌,铭牌上还有一段捐赠者的温馨寄语。
这些造型独特的公益椅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拍照,在朋友圈分享沙河沿岸这道美丽的“风景”。不过,这并不是沙河沿岸的第一批公益椅。早在年,沙河城市公园就安装了来自成都市民捐赠的70余把公益椅。
除了水管部门的大力倡议和号召,是什么原因让成都市民积极响应,热心参与到这样的赠椅活动呢?家住河边的李女士说:“现在沙河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人也越来越多,除了周边的居民,很多外地游客也会专门来沙河游玩。我们这些带孩子的,经常走累了想要坐一坐,但座椅上总是坐满了人。这些捐赠的座椅不但解决了老百姓最日常的需求,造型还很个性化,外地游客来一看,会觉得成都人特别有爱”。
也许年轻一点的市民并不知道,这条李女士口中的“生态沙河”,在20年前由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曾是成都人心底隐隐的痛。它是如何从曾经的“黑臭河”变成今天市民口中的“生态河”,完成幸福蝶变的?
生态筑底,告别“黑臭”
“什么‘生命河’,水又黑又臭,喝了怕要得病哟。”这是来自“老成都”过去的抱怨。他们口中的“生命河”,就是沙河。
沙河,古称凤凰水、升仙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与府河、南河并称为成都“姊妹三河”。上世纪50年代,随着一批大型工厂在成都东郊兴建,沙河承担了成都市工业和生活用水总量的90%,被成都人亲切地称为“生命河”。
但是,由于城市和经济发展迅速,沙河流域范围环境污染,水质恶化,河道淤积,河堤失修,直接影响了沿岸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岷江下游水环境质量。
年,成都市决定对沙河开启大型综合整治。历时三年的沙河整治工程共计投资32.48亿元,规划整治范围涉及4.63平方公里、河道长度22.22公里、河道两侧50米至米。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污染治理、防洪及河堤整治、绿化及园林景观、道路桥梁、文化光彩和其它配套工程。
沙河整治工程竣工后,沿线污水得到治理,综合环境有效提升,生态环境的修复让成都人尽享“生态红利”,先后荣获“国际舍斯河流奖”“人居环境范例奖”“建设成都杰出贡献奖”等多项荣誉。
宜居“绿岸”,提档升级
生态治理,绝非朝夕。沙河整治工程10余年后,为系统修复流域自然岸线和湿地,构建蓝绿交织生态水网,一场最大规模的绿地提档升级战又拉开了序幕。
年开始,成都市水务局河道监管事务中心通过种植草甸、花甸构建生物多样性的固碳水网,强化沙河以林、水为核心的生态基础,提升沙河绿地的承载力。
至年,沙河流域先后实施81项整治提升工程,修复地被80余万平方米,种植花田8.5万余平方米,完善了沙河生态、补水、防洪、健身、休闲等功能。结合地域特色打造的“爱情海”绣球花公园、格桑花海、彼岸花海、硫华菊花海、百日草花海等特色花境四季交替绽放,成为深受市民欢迎的网红打卡点。“水很清,景色又好,到沙河边跑步打拳简直是种享受。”市民田阿姨说。
如今,22.22公里长的沙河,从以往的11个标段被重新划分为14个,“每个标段的体量更均等,景观打造和绿化管养按照星级标准划分,更加科学。”成都市水务局河道监管事务中心河道绿地管理站站长李鹏飞说。标段精细化管理的同时,意味着沙河的绿化、保洁、防汛、监管等每个环节的“守护者”们将迎来更加严峻的挑战。
沙河河畔水杉林多维生态,协同共生在新一轮的水系治理中,对沙河上游升仙湖、下游翠湖分别实施了由湖底生物,到湖边花卉,再到湖岸林草的生态序列和野生生物生境生态系统修复路径;通过机械+人工的方式梳理湖底沉水植物和湖面浮水植物,在岸边种植香蒲、紫花鸢尾以及芦苇等观赏型挺水植物,构建协同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采用科学精准水量控制手段,调控和维护湖泊整体生态。
这些措施从过去单一水量调度向水量、水质、水生态等多目标调度转变,改善了湖泊水质,在沙河沿线打造了完整、多维的河湖生态群落。“在升仙湖专项治理工程中,共计清理出水口障碍物立方米,新植香蒲株、玉蝉花8株、紫花鸢尾盆、芦苇株,菖蒲平米,沿湖新植花卉约平米,提升了生物多样性功能。”成都市水务局河道监管事务中心主任谢振川说。
升仙湖湖畔百日菊花海市民张先生一直遗憾当初没有在沙河边买房。如今打造后的沙河攀成钢片区、杉板桥片区、东篱翠湖片区,开启并演绎了全新的、高层次的“河居”概念。
据粗略统计,5年多以来,沙河沿线的新开楼盘达到40余家,房价从00多元/平方米飙升至0多元/平方米。
文化赋能,场景植入
在塔子山南门,带着孩子玩耍的市民张大爷正在用手机扫描熊猫造型防溺水多功能救生箱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