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燕赵脱贫攻坚战破解平原型贫困的邢
TUhjnbcbe - 2023/9/6 1:25:00

贫有千种,困有百样。打开我国脱贫攻坚战场的作战图,我们会发现,“硝烟”最浓烈的地方,往往是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方。比如四川凉山的巍峨险峻,西藏高原的高寒缺氧,甘肃临夏的干旱贫瘠,都让一方百姓深陷于贫困之中。

但在一些平原地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自然条件也不算恶劣,为何依然“硝烟四起”?

比如河北省农业大市邢台市,截至年底,全市耕地面积达到69.万公顷,拥有6个国家级粮食生产基地县,4个国家级优质棉花基地县。但截至年底,全市19个县(市、区)中却有10个贫困县,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6个,河北省定贫困县4个,贫困村个,贫困人口26.67万人。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对于“地广人穷”的邢台来说,也是一样:年底,邢台市26.6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占比高达53.52%,14.27万人;60岁以上贫困人口占比高达44.9%,11.97万人;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占比高达62.1%,16.56万人;残疾贫困人口占比高达8.2%,2.18万人……

邢台市的贫困状况,代表了一些平原贫困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如果说“三州三区”深度贫困地区是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的客观性,导致出现区域性的“硬骨头”,那么邢台市特殊困难群众是由于自身条件差、能力弱的主观性,导致出现群体性的“硬骨头”。

同样是“硬骨头”,“啃法”却不一样。脱贫攻坚以来,邢台市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坚持精准施策、分类帮扶,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依据贫困人口劳动力情况进行识别归类,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划分为“强劳动力型”“弱劳动力型”“无劳动力型”三大类。根据每类贫困群体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交上了一份漂亮的“邢台答卷”。

河北邢台临西县九道菇生产车间

在“业”字上下功夫,

让“强劳动力”各谋其业

“村里能出去打工的都出去了,没出去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家里有小孩老人需要照顾出不去的,一种是像我这样没本事出去没活干的。”近日,正在参加劳动技校焊工培训的沙河市贫困户刘祥介绍,*府不仅免费组织贫困户进行培训,培训完后还给找工作。

在邢台市,还有一大批像刘祥这样的“留守劳动力”,或是因为被家庭的“门槛”绊住了,或是没有技能被外面的“大门”拒绝了。

“如何让‘留守劳动力’有活干、有钱赚,我们实施就业扶贫‘六个一批’工程,通过实施精准培训,让贫困群众身怀技能拿高薪,实现转移就业;通过实施帮扶创业,让贫困群众不离乡土挣大钱,实现居家就业。”刑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邢台市根据群众意愿及自身情况,用“六个一批”,解决好“一人”的问题。

针对没技术的,技能帮扶就业一批,结合各县市区产业特点和贫困劳动力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

针对无门路的,市场推荐就业一批,增加市、县两级组织招聘与企业对接的频率,推动贫困劳动力通过市场选择就业;劳务协作就业一批,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社会中介组织或劳务输出带头人开展劳务输出,促进输送有就业意愿贫困劳动力到外地就业。

针对不想或不能出远门的,就地就近就业一批,积极落实就业扶贫工厂(车间)等经营主体吸纳就业补贴*策,鼓励用人单位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扶贫专岗就业一批,统筹开发公共服务就业扶贫专岗,予以托底安置。

针对有想法、有能力的,扶持创业带动就业一批,各类创业孵化基地优先安排能带动当地贫困劳动力就业的返乡创业人员和自主创业的贫困劳动力免费入驻,降低反担保贴息贷款门槛,符合条件的给予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和场地租赁补贴。

就业扶贫,“业”是关键,“无业”或是“穷业”,又何谈就业?

近年来,邢台市把发展农业产业化,当作精准扶贫工作的核心,立足农业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以农业产业化带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路径,培育出5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4家省级龙头企业、家市级龙头企业,拥有13个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0.3%。在整体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同时,实现贫困户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以前我和丈夫靠种地、打零工养活四位老人和两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如今,在九道打工,每月能收入多元。”临西县苟庄村贫困户葛秀芝说。

总投资15.6亿元的河北光明九道菇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是世界单体规模最大食用菌生产基地,年仅消耗当地玉米芯、棉籽壳等原材料一项2万多吨,带动当地塑料、食品加工等10余个关联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多个,带动1万多户农户增收1.8亿元。

近年来,邢台连续谋划和实施了百个千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先后安排和争取各级财*资金2亿多元,一批主导产业大的加工项目进展迅速,精深加工程度大幅提高。年,总投资万元以上项目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9个,10亿元以上项目17个,成功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7个,位居河北省前列。

“邢台市不缺产业,优质薄皮核桃、浆水苹果等林果产品闻名全国。但长期以来,这些优质林果产品面临着‘有礼品、无商品,有产品、无身份’的局面。”邢台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邢台市产业发展只停留在生产环节,卖初级产品,缺品牌,附加值不高。脱贫攻坚以来,邢台市加强品牌建设,延长产业链、拓展价值链,发展壮大了一大批富民产业。

好思路带来了好招数。翻开邢台市产业扶贫的成绩单,优质薄皮核桃产业区带动2万个贫困家庭、5万贫困人口增收;优质苹果产业区辐射49个扶贫重点村,带动1.6万贫困人口增收;优质林果产业区,辐射个扶贫重点村,带动4.5万贫困家庭、15万贫困人口增收……

建项目、培龙头、壮基地、带农户……“我们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将产业扶贫与基层*建相结合,让每一个农村*组织都成为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让每一名*员都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开路先锋。”邢台市扶贫办主任张峰珍介绍,三年来,全市共有22.1万人通过农业产业化实现脱贫。

平乡县以特色产业为依托,打造“脱贫小院”,让群众在自家院里能挣钱

在“干”字上下实招,

让“弱劳动力”各尽其能

11月10日,巨鹿县官亭镇陈者营村贫困户陈灵涛在自己开办的钟灵毓秀工艺品有限公司里加班加点地工作,“双十一”对于他来说,又是一个“挣大钱”的日子。

陈灵涛今年28岁,自小患有重度小儿麻痹症。手里的双拐,并没有阻挡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当地*府帮助下,陈灵涛到巨鹿县职业教育中心学习山核桃工艺品加工。学成归来后,*府提供了厂房,帮助申请了3万元的扶贫贷款。公司挂牌成立那天,像小时候胳膊被火车轧断的王霞,70多岁患有脑梗的赵志*等周边6个村50多位群众,上门报道,成了陈灵涛的员工。

“不能靠力气吃饭,就得靠‘技术’。”陈林涛说,不过他们的“技术”没有含量,切核桃、扣核桃仁。相对于科学,他们的“技术”更需要耐心。“跑不快了可以走着,站不起来了可以坐着,但谁也不想歇着!”陈灵涛说,在公司上班的虽然都是一些“老弱病残”的乡亲相邻,但谁家不缺钱?谁不想挣钱?

如何满足像陈灵涛这样的“弱劳动力”想挣钱、能挣钱的愿望,邢台市在“干”字上下实招,探索重点解决农村“老弱病残”等“弱劳动力”“干什么”“如何干”“在哪干”的问题,在强化兜底保障*策基础上,因地制宜探索出“细胞工厂”“家庭小院”等各种就地、便捷的产业扶贫路径,引导和支持贫困户依靠自己双手开创脱贫致富门路。

临西县陈庄村55岁的陈维春和妻子腿部都有残疾,83岁的母亲生活也不能自理。“哪里有什么希望?”于是陈维春和光景耗起了日子。今年,*府协调村里箱包加工厂,把加工机器送到他家中,技师上门做指导,帮扶责任人定期送来原材料,取走成品,送来工钱。“现在一个月能赚多元。”陈维春介绍。

工厂搬进村,机器搬进家,活儿在屋里干,自己当老板!近年来,邢台市实现一个村至少引进一家工厂,每个工厂至少帮扶3-5个病残贫困户;对自身残疾不方便出门的,采取送原材料、送技术、送工资、收成品“三送一收”贴身服务,将“生产车间”转移到贫困户家中。

平乡县霍洪村67岁的贫困户杨金兰说自己变成了“技术工人”,她在邻居李洪吉家办的“脱贫小院”里做的“车”卖到了全国。杨大妈所说的“车”,不过是“童车”,她不过拧个螺丝,把零件组装在一起,一个月能挣多块钱。拧螺丝简单省力,却“拧”出了杨大妈家的好日子,“拧”出了平乡县“中国童车之都”的美誉。

近年来,平乡县以特色产业为依托,通过为“脱贫小院”提供*策扶持;优先帮办商标、环评手续等;为小院经营者提供低息小额贷款;对贫困群众免费进行童车、儿童玩具、缝纫纺织等手工技能培训等手段,打造形成了一批“脱贫小院”,创造了一大批适合杨大妈这样的“弱劳动力”群众的劳动强度低、易入门、离家近的就业岗位。

在巨鹿县“医养结合”中心,县医院的医生团队正在为贫困失能老人进行日常检查

在“医”字上求突破,

让“无劳动力”各享其乐

撒了一辈子汗水的巨鹿县小官庄村66岁的贫困户高奎印,瘫在床上流了4年泪水:4年前突患脑梗瘫痪在床,老伴患有小脑萎缩也瘫痪在床。

“久病床前无孝子”,高奎印并不认同,“两个儿子也要生活,他们还有一家人要养活。”支支吾吾的话音未落,高奎印老泪纵横。

“一人失能,全家受累”,高奎印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别人家的孩子出去挣钱,自己的两个儿子围着自己和老伴的病床转,由于儿子们不会护理,自己受罪,儿子们也受累。“什么时候是个头?”

苦日子终于有头了!针对像高奎印这样的失能老人,邢台市启动了重度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险。该险种作为5种主要社会保险之外的第6种保险,针对解决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保障问题,破解了“医养两难”的困境,帮助失能老人有尊严地安享晚年。

从年年初开始,两个儿子每个月共掏元,让高奎印搬进了城关镇福缘居医养结合中心。元能干什么?包吃包住,还有专业的医护人员为失能老人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医养结合中心前边就是镇卫生院,老人出现不适,随时就能就医,真正实现了医中有养、养中有医的医养结合服务。

“在费用方面,重度失能老人费用元,*府报销元,贫困户个人支付元;中度失能老人费用元,贫困户全免。”巨鹿县人力社会和资源保障局副局长王振博介绍,全县共成立县级医养中心3家、乡级医养中心8家、村级医养中心18家,入住老人人。

为了让更多失能人员享受到专业照护,邢台市又开设了居家护理服务险种。“该险种不设起付线,定额标准为20元/天,每月元,报销比例为85%,个人只需自付15%,即90元,就能享受专业医疗机构每周两次上门服务。”王振博说,开设居家护理服务险,目的是让贫困家庭“如释重负”,改变“一人失能,全家受累”的局面。

“他们是我的救命恩人!”小官庄72岁贫困户王另彩紧紧拉着护理人员的手,激动地说。原来,今年7月份,护理人员在上门体检时发现王另彩血压极高,心脏跳动极快,队员及时将其送医,挽救了王另彩的生命。

对于贫困失能老人,医护人员每周至少提供2次上门服务,包括检查血、尿、心电图等10项医疗护理,以及理发、洗头、剪指甲等生活照护,并结合服务对象病情和家属意见制定护理方案,指导服务对象合理用药。患者所用的药物,也由医护人员送上门,目录内的药品按95%的比例报销,有效减轻了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家庭负担,光是巨鹿县就有6万老龄人口受益。

威县沙河王庄村贫困户邢怀信遇到了难题,今年74岁的他,患高血压、冠心病等一身病,由于年老体衰,身边离不开人,儿子不敢出远门,当起了“庄稼汉”。

年5月,威县开始探索实施“家庭病床”服务,把“病床”“搬”进了贫困群众家里:将具有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资质的乡镇卫生院确定为“家庭病床”服务机构,抽调4名全科医师和执业护士组成团队,针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心脑血管疾病遗留后遗症等七大病种上门提供定期巡诊、治疗和护理。

“自从接受了县里的‘家庭病床’服务以后,省时省力更省了钱。”邢怀信说,“家庭病床”和巡诊医生让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医药支出也越来越少,最重要的是,“解放”了儿子。

“家庭病床”破解了贫困群众无法住院治疗、在家治疗医疗费用报销难问题,切实减轻了家庭成员陪护压力,使之能腾出精力从事生产劳动或继续学业等。目前,威县已累计建床人次,医保报销费用余万元,提供医疗救助22万余元,已惠及个贫困家庭。

而对于临西县周楼村71岁的贫困户周之全来说,他更在乎未病先防,既能避免自己的痛苦,又能减轻国家的负担。

周之全的这个想法,与临西县委县*府的想法不谋而合:引导群众由“大病才治”转向“未病先防”,针对贫困户老人居多的实际,将健康医疗服务精准化、细胞化,建立集防病知识讲座、防治措施指导、疾病筛查、康复锻炼、心灵辅导等功能于一体的“健康扶贫小屋”,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周楼村全科医生刘新莹介绍,健康扶贫小屋的建立形成了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健康服务体系,搭建起县、乡、村三级网络之间的双向转诊平台,促进群众在基层首诊,医院的就医流程,既方便了群众就医,又节约了医疗卫生资源,扎实筑牢了因病返贫致贫的“防火墙”。

目前,临西在全县10个乡镇(园区)重点打造了18个“健康扶贫示范屋”,下一步将分期分批向各村辐射建立,逐步实现“健康小屋”村村有。

让贫困群众各谋其业,各尽其能,各享其乐,才能破解“平原型贫困”难题,彻底打好打赢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非常之事,需要非常之举,我们将坚定信心决心,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切实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邢台市副市长胡仁彩说。

编辑校对:张琼文

1
查看完整版本: 燕赵脱贫攻坚战破解平原型贫困的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