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维勇 通讯员 王聚芬 申付国
随着旅游消费升级,群众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转变,民宿业持续走热。
近年来,我市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优质乡村旅游产品供给,规范扶持发展精品乡村民宿,民宿经济规模逐步扩大。
截至目前,我市重点乡村旅游企业共计余家,其中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0个,精品旅游民宿(农家乐)示范点94家。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6万人次,总收入34.6亿元。
唤醒农村“沉睡资源”大力发展民宿经济
“避开拥挤的人群,舒服地坐在院子里,享受安逸宁静的田园时光……”这是一位网友发在朋友圈的乡村生活感受。
“如今,这样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而是更倾向于以民宿为核心的深度休闲体验。”市文广旅局*组书记戴书*说,发展乡村民宿,正成为我市提升旅游业品质、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将闲置的古民居、废旧的房屋整合包装后加以利用,既具传统文化内涵,又有鲜明地方特色。这些民宿如同被唤醒的‘沉睡资源’,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
我市具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种地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有利。近年来,我市着力打造“一城两翼”旅游发展格局,西部百里太行旅游产业带已初步形成。
目前,除29个A级景区外,具备开发条件的乡村旅游点、能够打造民宿经济的村落有很多。信都区贺家坪村、沙河市绿水池村自然风光独特,沙河市王硇村、信都区英谈村则以古村落而闻名,沙河市栾卸村、内丘县小辛旺村是美丽乡村建设标杆,信都区前南峪村、内丘县岗底村是红色游与生态游相结合的典范……丰富的资源优势,为我市民宿经济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四届全市旅发大会为契机,我市打造提升了邢石大道、扁鹊大道、赵云大道、百里画廊、抗大路等景观路,沙河游客中心、路罗游客中心、栖心湾游客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阿尔卡迪亚酒店、栖心湾酒店、鹊声别院、栗子酒店等接待设施,有效带动了周边乡村旅游。
此外,近年来,我市组织实施《邢台市旅游业高质量赶超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加强落实《邢台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邢台市乡村旅游专题规划》,制定印发了《邢台市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为全市民宿经济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指导、资金支持和*策保障。
据悉,在制定推出的系列主题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中,金沙河红薯岭、红石沟休闲生态农场、栾卸银杏风景区被纳入年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
挖掘乡村特色培育民宿经济“领头雁”
巍巍太行,山青水秀。初夏时节,素有“太行第一川寨”之称的沙河市柴关乡王硇村,青山环抱,风景秀丽,其独具特色的古石楼群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真正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才是有生命力的。”王硇村*支部书记王天印介绍说,现在的王硇,旅游商品大多是村民摆摊零售,没有品牌;吃饭都是农家炒菜和大锅菜,没有招牌菜;住宿也是标准不高的农家院,没有特色。
为避免村民之间同质化竞争,王硇规划了川寨美食街,计划将特色农产品与小吃摊位统一安置管理,并注册了“王硇”牌商标,下一步要加大文创设计与营销宣传,打造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品牌。同时,他们还计划提升农家乐和饭店,装饰风格在本土化的基础上注重差异化,特色菜品在太行美食基础上融合巴蜀风味,形成一店一风格、一店一招牌。
“在太行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是每个地区的标配,构成民宿相同的生态环境底色,如何避免雷同,关键是民宿要有自己的文化主题,利用主题讲好故事,做到‘与众不同’。”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市决咨委员邸明慧认为,太行山区文化资源丰富,山岳文化、历史文化、农耕文明、乡土风俗、红色文化、中草药文化等,每一个文化资源大类都可以找到一个文化创意题材。
乡村旅游需要因地制宜、不断摸索。去年以来,我市发挥示范优势,包装打造了信都区象外客栈、周公山民宿、前禅房村民宿、茶旧沟村民宿,沙河市鹊声别院民宿,临城县驾遊村民宿,内丘县扁鹊客栈、吾家民宿等标杆民宿,让游客感受民俗文化,体验民宿旅游乐趣,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下一步,我市民宿经济将进一步挖掘当地特色,在前期项目建设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系统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从‘吸引的来,留得住,带的走’三大方面,培育主打产品。”市文广旅局局长赵坤峨表示,我市将以资源组合代替资源重建,以创新经营代替开发建设,打造一批农耕体验、教育研学、亲子休闲、康养度假、非遗体验等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新业态。通过打包销售,整体推广,建成一批集乡村高端民宿、农业园区观光、高效农业展示、创意农作示范、乡土美食品鉴、农村生活研修、农业节庆体验、农业科普教育和户外休闲运动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项目。
提升水平
从农家乐向民宿经济转变
“当前,我市乡村民宿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规划设计层次较低,规模不大,业态不丰,配套服务不足等制约发展的瓶颈。”戴书*表示,由于缺乏专项规划引导,我市民宿重模仿、轻创意,还仅着眼于“山山水水”,体验度不深、参与度不高,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业态上也大多只有“吃”和“住”,娱乐、购物、消遣型业态匮乏。
“民宿其实应该朝着微度假旅游目的地、‘特色民宿+’的模式发展,德清莫干山和婺源篁岭就是民宿集群的标杆。我们应该学习外地民宿产业发展经验,将本地的乡俗、乡情、乡风、乡物有效串联融合,推动我市民宿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戴书*说。
据介绍,我市加快构建“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加强旅游公路建设和旅游运输保障,改善全市旅游景区和民宿的通畅性,大力整合农口、文旅和交通等各线资金,搞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大巴车可以到村,小车可以进入民宿家庭。积极实施乡村旅游振兴工程,从市场出发、以游客角度,健全乡村旅游基础要素,加强停车场、公路驿站、旅游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时,建设“智慧智能”旅游互联网,加快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在乡村旅游产业广泛应用,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和民宿经营者适应新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全力将民宿培育成拉动乡旅经济、展销本地特产、促进城乡互动的重要平台。
在包装策划乡村旅游品牌方面,进一步叫响“守敬故里、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品牌。同时,继续推出经典乡村旅游线路和精品民宿旅游线路,将当地文化、风俗、美食等作为乡村旅游传播符号,做好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多渠道宣传,开展乡村旅游宣传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活动,提升我市民宿的知名度、美誉度。依托移动互联网和各大网络媒体、微博、客户端、展会平台、旅游预订平台等进行多元营销。整合我市乡村旅游和民宿优质资源,向全市人民发放旅游惠民券,以此刺激全域内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整合资源
由“红一季”向“四季红”转变
村民有了房租收入、工作收入、销售农产品收入,村里的房子越来越漂亮、街道越来越干净、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信都区路罗镇小戈廖村,处处能够感受到民宿旅游带来的强劲发展动力。
“民宿经济和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激活了周边的自然风光、闲散劳动力和乡村的精气神。”镇*委书记曲艺*表示,近年来,路罗镇把民宿发展作为提升旅游水平、丰富旅游业态、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载体,率先打造了小戈廖象外、茶旧沟星宿等民宿旅游名片,形成了农民持续、稳定、较快增收和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民宿作为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板块,是乡村振兴、农耕再造、农旅融合、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全国各地民宿产业发展经验显示,民宿不只是简单地提供食宿的经营场所,更重要的是能盘活存量资产、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活化乡村和社区、保护传统文化,还能带动当地就业,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推动生态保护,产生促进城乡协调、辐射带动多元的综合效益。
当前,我市坚持固本创新,注重资源整合、产品转化,着力推动以民宿经济为重点的乡村旅游产业由“红一季”向“四季红”转变。坚持乡野环境、乡风民俗、乡村生活、本土资源、本土特色“三乡两土”原则,围绕“乡、野、奇、特、俗、老”做足文章,真正借助当地特色资源和自身文化,做到质朴美丽但不涂脂抹粉,原汁原味但不移花接木,结合特色打造休闲度假型、参与体验型、学习教育型、健康疗养型旅游项目。利用市、县旅发大会平台,开发一批风景养眼、文化养心、美食养生、生活养情、运动养身、健康养老的多样性、综合性旅游核心产品,以丰富夜游项目、冬游项目。
同时,我市将景观环境、建筑美学、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入乡野民居,打造“外面五千年、内里五星级”的精品民宿片区、民宿度假区。用优质的乡村产品吸引游客前来,用精致的旅居民宿吸引游客停留,丰富特色产品供给,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条,让游客能看能玩、能吃能住,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逐步让乡村旅游从观光式旅游过渡为度假式深度体验游,打造有特点、有亮点、有温度、有情怀的乡村旅游新格局。
本文来源:邢台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