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在江苏省大沙河附近,工人们正忙得热火朝天。据当地的围观群众叙述,这些人来此处是为了开凿河道,从而解决附近困扰民众多年的洪灾问题。
由于开凿的工程量巨大,他们个个都疲惫不堪,尽管如此,工人们也没有想要放弃或是偷懒逃避。
临近傍晚时,突然有一名工人惊慌失措地大喊道:“你们看,这地下的河水中好像有一个东西,应该是古墓!”
话音刚落,众人都小心翼翼地向前挪步,他们睁大了双眼,不可置信地望着下方。
按道理而言,坟墓一旦遇水则是不祥之兆,寻常百姓人家根本不会在充满水的地底建墓。
那么这座坟墓究竟是为谁而建?他们为何选择在此处修建?这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一、工人开凿河道时,获得意外发现
以往每年江苏大沙河附近都水量充沛,一到梅雨季节的时候更是容易引发大量洪水,导致附近的居民痛苦不堪。
年,为了解决老百姓的忧患,当地政府特地派遣了一队精明干练的工人去开凿河道。
就这样,工人们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此前他们曾经完成过不少类似的工程,在这方面早已是胸有成竹。
当抵达大沙河附近时,他们惊喜地发现附近的居民们正兴致勃勃地在门口等待着。
其中有一个村民在看到工人后情不自禁地冲向前,向其表达感谢之意,据这位村民透露,大沙河附近的洪灾早已成了许多人心中不可磨灭的痛苦回忆。
灾难总是来得猝不及防,淹没了他们的庄稼,让他们时常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
尽管村民们生活困窘,但当听到工人大队要前来帮忙时,都开始节衣缩食,热情洋溢地准备了许多美食。
工人们坐在饭桌上,嘴里品尝着各式各样的菜品,不一会儿,他们的眼角开始微微泛红。
工人们被村民们的质朴善良感动了,明明这些人自己都生活困难,可他们却仍然把最好的吃食贡献给了自己,甚至对此无怨无悔。
工人们深知,对于这里的村民而言,他们不仅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更是希望。
为了不辜负村民的殷切期许,吃完饭后还没到一个小时,工人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工了。
他们分成两队,一队站在最左侧,而另一队位于最右侧,两侧人分别由外向内挖土,由于这里的土没有想象中的松软,很快工人们便都大汗淋漓了。
乡亲们见此状后于心不忍,赶忙抬了许多矿泉水过来,工人们接到水后都放下了工具,擦了擦头上的汗,缓缓地坐在旁边的石头上稍作休息。
休息的时间还没有满半小时,工人们又都默契十足地起身,准备继续劳动。
在他们的眼中,此项工程若是多耽误一刻,那当地村民们的危险就多上一分。为此,他们不敢有丝毫怠慢,在他们的努力下,还没到傍晚,就挖到了大沙河的地底深处。
突然,有名工人慌慌张张地跑过来,声称在地底下看到了类似古墓的东西,众人好奇,纷纷向前观望。
一般来说,埋藏于地底的东西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为了谨慎起见,有位工人毫不犹豫地拨打了附近考古队的电话,准备让这些专业人士前来一探究竟。
二、考古队抽干河水
接到电话后,考古队带上了五花八门的工具,兴致勃勃地来到了大沙河附近,他们先用红绳将附近都围了起来,以防有越来越多的人乱闯。
紧接着考古队的工作人员走到工人发现东西的地方,他们全身趴下,拿起放大镜先进行了表面观察。
从放大镜中,工作人员可以清晰地看到,此物外表呈乌黑色状,的确与古代墓地中所藏的棺材极为相似。
除此之外,棺材旁还存放着样式陈旧的石马,石狮。这些用石头制作而成的物品上长满了青苔,由此可以推断,它们存放的年代久远,有极大的可能要追溯到近代或者古代。
因为古墓和这些石雕物品正存放于地表下的水中,并不方便做详细的研究,因此考古队的工作人员正在一旁绞尽脑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
经过商议后,他们一拍即合地讨论出了两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就是去寻找一些牢靠的缰绳和梯子,先找一人通过梯子到达地下,然后将里面的东西绑上绳子。
然后此人再通过梯子重新爬回地面,众人再一起拉住绳子将物体向上拉,直到东西被拉上地表为止。
这种方法看似简单,但操作起来实则困难重重。首先,我们并不清楚下面的东西究竟有多少重量,因此能否成功拉上来还犹未可知。
其次,这些物品附近充满了积水,一旦有人下去的话,就会面临一系列未知的风险。
因此不难看出第一种方案未免有点不切实际,所以绝大部分工作人员开始寄希望于第二种方案,那就是将这些物体附近的河水抽干。
当河水被抽干后,不仅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可以安全地通过阶梯下去查探,而且还可以在后期方便工人们继续施工,实在是一举两得。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最终考古队的工作人员决定少数服从多数,一致采用较为保险的第二种方案。
他们先打电话向有关部门求助了一批大小不一的抽水泵,等到此物送达时,就在泵口套上塑料水管,然后再把水管垂直放落于水中。
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后,抽水泵便开始通过管道自动抽水,由于送来的抽水泵数量极多,没过多久这项抽水工作就完成了。
工作人员对此欣喜若狂,他们背上有用的工具,迅速地从阶梯上爬了下去。
三、考古队员对于古墓的介绍
自从考古队员顺着梯子爬下去后,就对这片古墓区域展开了为期五天左右的仔细研究。
经他们测量,原先在放大镜中看到的石马高达1.4米,长达2.1米,不仅如此,这些石雕品全是由风靡于古代的立体圆雕手法雕刻而成。
除此之外这些考古队员还发现,古墓里面有一块长约2米的断裂石板,石板上还刻着“敕封征仕郎光禄寺大官署丞李公寿域”这几个格外醒目的大字。
正是这几个字,给在场的考古队员提供了思路。
据其中一个考古队员介绍,敕封二字在绝大部分的史书上都是指朝廷加封。因而不难发现,古墓的主人一定不是布衣平民,而是古代的官员。
另外,后面的征仕郎这几个字更为关键,这恰恰说明了古墓的主人生活在明朝或是清朝。
与此同时考古队员还补充道,光禄寺毋庸置疑是一个地名,这个地点一定是这个古墓主人为官之地。
寺庙之地一般是用来供奉神灵,每年,皇帝都会带着前朝官员大驾光临,一起齐心协力为国祈福。
而祈福一般是在白天举行,夜晚则会选择临近寺庙的地方大摆宫廷盛宴,为了表示对神佛的尊重,这盛宴上的饮食多半是素食。
能在寺庙附近为官,说明此人要么是主持供奉大典的七品官员,要么是筹备宫廷晚宴的御前官员。
至于最后的李公二字,更是明目张胆地告诉后世之人,这座古墓的主人姓李。
看到这几个字,考古队员心中已然有了些许推测,但在还没有完整看完所有古墓的东西前,他们并不敢完全确定。
为了能够探寻真相,考古队员无畏无惧地向古墓深处走去,没过多久他们就在古墓最里面发现了两具棺木。
原来,这座古墓并不是单纯只为一个人而建,而是两个人,而这两个人要么是夫妻,要么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幸运的是,考古队员在两具棺木的左侧又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虽然左侧上的字因为时间的太长颜色褪化,但人们仍然能看出上面的内容。
这座古墓建于明朝,修整于清朝,而躺在古墓中的是一对父子,儿子李云龙正是古墓实际意义上的主人。
四、墓主人之父李可观
翻开历史泛黄的一页,在详细了解这座古墓的主人李云龙之前,我们必须先来谈论一下他的父亲李可观。
李可观出生于明末时期的一个富甲之家,虽然出身优越,但他从未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反而时常深入民间,救济贫苦的百姓。
在这期间,他见过太多的百姓因为朝廷的动荡而流离失所,内心痛苦不已。渐渐地,他越来越觉得,大明朝的日渐衰微之象已经无药可救了。
他不明白自己能否在这乱世之中存活下来,便在附近的大沙河处给自己建造了一座简陋的古墓。
几年后明朝灭亡了,清军一举攻入关中,坐镇北京。新朝廷成立后,并没有对各个地方的百姓赶尽杀绝,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地让他们真心实意地接纳朝廷。
统治者除了允许之前经商的百姓们继续经营生意外,还在后期特地将科举的榜单设为满,汉两类。
这样的榜单设置方法出现后,意味着即使是在满人的统治下,汉人也能照常参加科举。李可观知晓此事后顿时喜出望外,他仿佛在漫漫人生道路中找到了希望。
在明末年间,他见证了太多的颠沛流离,民不聊生。为了不让这样的事情再次上演,他决定考取功名,成为官员,从而守护百姓安康。
当天,李可观就将这样的想法告诉了自己的父母,没想到却遭到了反对。
他的父母认为,为官者必定要承担一些未知的风险,稍有不慎则会满盘皆输。不仅如此,他们从小就期望自己的儿子未来能够继续经商,继承家业。
如果儿子去考取功名的话,那这偌大的家业就无人继承了。
对于李可观的父母来说,与其让儿子走一条充满危险的新路,不如让他走一条能保他一生富贵的老路。
然而李可观却不这样认为,他甚至对经商之路深恶痛绝。无奈之下,他只好离家出走,用一封短暂的书信告知父母,从此踏上了科举考试之路。
一路上,他在准备科考的同时还深入民间,与百姓相谈甚欢。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李可观顺利地考中,并且被分配到了光禄寺为官。
为官期间,他经历了不少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
几年后,李可观决定退出这场功名利禄的斗争,请旨去故乡也就是大沙河丰县做县令,造福地方百姓。当皇帝同意他的请求后,李可观便收拾行李,带着一众人出发了。
自从来到了大沙河丰县做县令后,李可观就担起了应尽的责任。白天他大公无私地为民申冤,晚上他时常躲在房间中博览群书,研究各种造福百姓的方法。
当地的百姓们都十分爱戴他,多次评价他是本地当之无愧的父母官。
那时候李可观的父母还尚在人世,他们见儿子如今事业有成,内心甚是宽慰,便没有过多计较李可观之前的离家出走之举。
不光如此,他们还为儿子找了一位明事理的媳妇,在父母的撮合下,李可观与她一见钟情,没过多久就成婚了。
五、李云龙何许人也
婚后,李可观夫妇伉俪情深,两年之内就生下了儿子李云龙。从小,李云龙就对于父亲的行事作风耳濡目染,他也希望自己日后能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
为此,他从小发奋图强,刻苦读书,希望有朝一日能参加科举考试一举中第。
李可观对于儿子的志向一直都颇为赞同,他甚至会在百忙之中亲自给儿子温习功课。
然而,因为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越来越多,题目的难度也变得越来越大,以至于李云龙几次都未中皇榜。
李可观无奈之下只能联系曾经在官场上的至交好友,通过他们的帮助将李云龙送入太学读书。
在古代有个规定,若能进入太学读书,则出来之后就可任职地方县官,李可观此举正是希望儿子未来能继承自己的父母官职位。
李云龙被父亲的做法深深地感动了,临走前他向众人起誓,日后必定好好读书,不负众望。
几年后李云龙学成归来,此时的李可观已经病入膏肓,临终之际他紧紧地握住儿子的双手,语重心长地说道:“我走之后,你必能继承县长职位,日后一定要事事为百姓着想啊!”
李云龙眼眶泛红地望着父亲,随即点了点头,亲爹离世后,李云龙又命人修整了父亲生前为自己打造的那口棺木,并在棺木附近安置了石马等物。
除此之外,他还在这些东西的侧面刻上光禄寺,李氏等字样,以此来纪念父亲。
后来,在父亲不在的日子里,李云龙独自一人挑起了大梁。一方面,他设置夜晚击鼓的政策,让周围百姓凡是有冤者,夜晚也可前来叨扰。
另一方面,他亲自与百姓一起下地耕作,考察庄稼收成,还明令禁止地方权贵私下窃取豪夺百姓物品。
不得不说,在李云龙为官的这些年,大沙河附近的百姓都生活得多姿多彩,他们都对李云龙感恩戴德。
而李云龙除了解决百姓生活之忧,偶尔也会救济从城外赶来的灾民,因此,他从朝廷中得到的俸禄常常剩的寥寥无几。
十几年后,李云龙突发重病,大夫都对此束手无策。李云龙深知自己命不久矣,在临终之前他还特地派人再次整修了之前安葬父亲的古墓。
他希望能够扩大这座墓地的面积,因为他想与父亲一同葬在一起。
古墓整修完毕后还没到两天,李云龙就撒手人寰了。当地百姓都潸然泪下,他们都遵从了李云龙的遗愿,将他葬在了大沙河的古墓处。
当他们要将李云龙的贴身之物一起葬入时,却惊奇地发现这位县令的家中并无任何的金银珠宝,有的只是几匹破旧不堪的粗布衣裳。
由于这座古墓是李云龙多次修建而成的,因此百姓们在棺木侧面刻上了此墓之主为李云龙这几个字。
结语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这座古墓原本巍然屹立于地面之上,可在这风云变幻的几百年内,由于周围洪水的猛烈冲刷,最终被长期埋于地下。
幸好,人们及时地发现了它,让古墓有了重见天日的机会。如今,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都会不远万里地赶来,祭拜这座古老的墓地。
吸引他们的,不是陈旧的明清样式纹路,而是在古墓中沉睡了许久的李氏父子。
因为他们曾经在这嘈杂的世间,用自己柔软的双手,推开了大沙河百姓们幸福生活的大门。
虽然故人已远去,但这种为百姓做实事的精神却长存。我们坚信,未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好青年会义无反顾地继承这种精神,共同成就这盛世之景!
参考文献:
1、彭城晚报《墓主人叫李可观,比李蟠高四辈》
2、彭城晚报《大沙河清淤,发现石马石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