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黄伟芬
一枝桂花,装点在电动车车头。
在杭州桂花飘香的季节,这一幕发生在凤起立交桥下。
一排电动车和它们的主人,等人来。
电动车上挂着不同的牌子,承接“木工、泥工、油漆、敲墙”等与装修有关的业务,一目了然。
毗邻贴沙河的立交桥下,没有了夏日的燥热,冬季的寒冷凛冽还没有到,秋高气爽。
对于在桥下讨生活的人来说,这是不错的季节。
10月19日,天晴。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走近了这个群体,听他们讲和杭州的故事。
他们在城市里凭双手打拼,帮着很多人把在杭州的家一点点变成心中的样子。
1】刚来杭州时看地图去客户家
“钻孔人”15年攒出老家方的房子
“在老家就是种种田,这里收入高一点。”大概15年前,付小林在亲戚的介绍下,从老家江西抚州来到杭州。
今年52岁的他做的是钻孔生意。
他的电瓶车上有电缆、大大小小的钻孔工具,一旁的地上有涂料桶和头盔,桶是用来装水的,钻孔的时候能用到。
一整套工具很齐全,接到电话就能出发。
刚到杭州,付小林买了一份杭州地图,骑着自行车去客户家。
十几年过去,自行车换成了电动车,对于杭州他已经很熟悉,“现在有了手机导航软件,更方便了。”
这些年,杭州变化特别大,“这楼新建了不过四五年。”付小林指指凤起潮鸣说。
“两个人一起的话肯定能多挣些钱,但是那样孩子成了留守儿童。”
出于这样的考虑,付小林他一个人来杭州工作,让妻子在老家照顾老人孩子。
如今大女儿已经结婚,二女儿中专毕业也参加了工作,15岁的儿子在老家县城上学,“成绩挺好的。”
在杭州,付小林说没有疫情之前,收入还不错,靠着努力,他攒了不少钱。
5年前,老家县城的房价多元一平米,付小林用积蓄买下了一套多方的房子,“现在也要八千多一方了。”
付小林告诉记者,按照孔的大小,收费不一样,一般在一百到一百五之间,“只要开工,一天的开支就能挣出来。”
往往,一单活不止打一个孔。
但凡装修,水电燃气空调等都需要打孔,即便是二手房市场不比前几天火爆的近两年,一单生意下来也有上千块。
每年夏天的生意更好一些。
“装空调的比较多。今年夏天格外热,中央空调坏掉的人家蛮多的。很多人家买了挂机或者柜机,要打孔就会来找我们去打。”付小林说,忙不过来,老乡之间还会互相介绍生意。
2】午饭吃一碗五块钱的面
“只要勤奋、愿意踏实干,就能挣出好光景”
48岁的萧崇庆来自江西鄱阳县,夫妻两个一起在杭州谋生活。
萧崇庆的妻子在四季青市场做保洁。
初中毕业,萧崇庆就来杭州了,那时候是年。
他会做木工,和钻孔不一样,木工是门手艺活,为此萧崇庆专门学过3年,“你看我这手指指甲这里,就是学木工的时候削掉的。”
像他这样的,如果是“小活”按天收费元一天,“有时候碰见大活,按单子来算,我们也会几个人一起做。”
和付小林带着全套工具不同,萧崇庆只有一个简单的包包,“一般都是头一天说好,第二天再上门干活。”
活是零零散散的,有主动找到天桥底下来的,也有口口相传介绍打电话过来的。
每天早上7点多到这里,傍晚回家,日复一复,中午随便在附近对付一口,“我昨天中午吃了碗5块钱的面。”萧崇庆告诉记者,杭州机会多,只要肯吃苦,愿意踏实干,总是能挣出不错的光景。
他的大女儿已经在老家结婚,“我和她说,要是想在县城买房,爸爸妈妈可以支持你一些。”
小女儿考上了杭州的大学,周末大家时间凑好,就能一家人吃顿家宴。
老早就在老家村里盖好了四层楼房,萧崇庆说生活的压力不大,“小女儿一年学费生活费花两万够了,我们夫妻两个能攒下来不少钱。”他说,光是自己一个人,一年刨掉开支,存个十来万没问题。
“我想做到我老婆退休,她今年45岁,我社保在老家也买好了。等年纪大了,就回老家养老喽。”
3】来自五湖四海的他们
开朗又乐观
临近中午,付小林的生意来了,他接完电话骑上电动车出发,“不管杭州哪里,有活就去。”
有的人留下电动车去附近吃中饭,“我们都是吃饱就行,十几块就成,不到二十就解决了。”
有人买了快餐回来吃。
有人已经等了一个上午,也有人干完一单活回来。
看到记者对他们的生活好奇,他们很愿意加入聊天,也会忍不住分享一些故事。
“哎呀,照片就不要拍了。”有人笑着对镜头摆摆手,却大声告诉记者,“我女儿和你差不多大,毕业参加工作没几年。”
一位来自九江的大哥说,女儿是武汉大学医学硕士,本硕连读毕业后医院神经内科工作。
他们中大多数已经在杭州超过了十几年,他们在这里谋生活,有的人一家团圆,也有人独自打拼。
等活途中,他们会刷抖音,看孩子们的照片或者视频,也有人会打开音响听歌,他们的笑声干净又明朗。
几十年来,仿佛约定俗成一般,这里成为一个和装修有关的“小市场”。
“杭州其他地方其实也有这样的地方,比如一些建材市场门口,这里主要是在老城区,边上小区多,生意也多,所以大家就都来了。”一位接活者说,很多人彼此之间都是熟悉的,会互相介绍活,“一些装修经理手里也有我们的电话”。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